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01日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

□ 李月莹 自翠环

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于新征程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实逻辑

(一)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改革越来越触及深层利益关系,需要我们对现有利益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这也增加了推进改革的难度;三是固化的既得利益往往与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相关联,政府如何进行自我革命,削减权力和部门利益,是一个新的挑战;四是我国目前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村改革,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五是改革不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解决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

(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增大等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资源的最优组合配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强化 ,十四亿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更好满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如何更好应对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环境看,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趋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面临更多风险挑战,亟需依靠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改变经济增长的动能构成。在此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酝酿兴起。新科技催生新产业,新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新质生产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形成了新的共识,即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以我为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理论逻辑

(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入阐述了生产力的内涵,他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三个方面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三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的物质条件即劳动对象。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工具象征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水平。新质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出“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二)对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升华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在不同时期着力解决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三代、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有关重要讲话、论述共12次,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和思考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质生产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4-05-01 1 1 黔东南日报 c251832.html 1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