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杨光能 曹杨军
五月,坐落在亮江河畔的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垄亩整齐,村容整洁,青瓦白墙的农家小楼与波光粼粼的连片水田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天然画卷。
5月6日清晨,雷屯村绿草如茵、树木婆娑的沙洲,雾还未散,到处弥漫着草木的香气。
“在早上的巡看中,大家务必留意百步跳桥是否受损,沙洲草坪是否遭到破坏……”记者抵达村口,便远远听到村党支部书记龙淮远正向村干们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
作为雷屯沙洲的第三代“守护人”,这是龙淮远每天必做的工作。
雷屯村,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拥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雷屯村取得今日的成就,得益于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整治’。”坐在河边的银杏树下,龙淮远与记者拉起了家常。
“九十年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村里的许多群众为了生计,开始打起了开采沙洲的主意。”此时,龙淮远凝望着对岸的沙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那些年,采沙泛滥,部分村民不分昼夜地挖采售卖,导致沙洲满目疮痍。”龙淮远无奈地摇摇头。
“沙洲滋养了我们这代人,我们也有责任将其留给子孙后代。”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龙相远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守护这片沙洲,龙相远于2002年初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严禁在沙洲随意采沙”的村规民约,同时成立村民治安小组,严厉打击采沙挖沙等破坏行为。
“听老支书说,有一天深夜,有村民执意不听劝告,坚持牵马过河采沙。愤怒之下,老支书拿起镰刀割断了马绳,并大声呵斥,成功震慑住了该村民。”龙淮远告诉记者。
从那时起,雷屯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采沙行为逐渐得到了遏制。
2022年1月,雷屯村“两委”换届之际,龙相远语重心长地嘱咐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龙淮远:“请你务必保护好沙洲。”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一届又一届的村干们全力守护着沙洲,换来的是雷屯田畴铺展,鱼肥谷丰。
“绿草如茵映溪畔,良田秀美万户依。”如今,雷屯的绿水青山已成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这片百亩沙洲也成为该村远近闻名的“生态名片”。
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的老人龙长花,见证了雷屯的蜕变。
“我从小就生活在村子里,记忆里的雷屯,如田园诗歌一般清爽、美好。”龙长花老人回忆。
这些年,随着雷屯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但沙洲上隐隐若现的“白色垃圾”,以及村里随处可见的牛粪,让龙长花开始忧虑起来。
每天清晨,龙长花便背起背篓,行走在村子里、沙洲上,只见她不时地弯下腰,捡垃圾、拾牛粪,直到不见一丝垃圾,她才放心地离开。
“沙洲是我们雷屯的财富,保护沙洲人人有责。”龙长花几年如一日地拾捡牛粪、垃圾,生态保护渐渐成了所有雷屯人的共识。
雷屯日益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前来栖息。
“村里这些年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每年都有候鸟在这里停留觅食,感觉像看到老朋友来串门一样开心。”村民刘新芬笑呵呵地说。
好生态不仅把珍稀鸟类引来了,也让雷屯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近些年来,雷屯村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村庄面貌日新月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雷屯村国家3A景区景点的成功创建,百步跳桥、百亩沙洲、观光采摘园已成为了游客们的“打卡地”,形成了集休闲旅游、露营垂钓、水上乐园、户外运动、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致富的机会。
村民通过在景区务工、开设农家乐、售卖特色小吃等方式,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雷屯农庄的朱敏敏介绍说,“现在我将农庄出租给村集体公司经营,一年租金收入10多万元,我和家人又返聘去村集体公司上班,收入比以前增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吃烧烤、摘李子、划游船……这两年,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朱守祥笑得合不拢嘴。
“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雷屯有这么多人。自从返乡回村开设农家乐以来,每天都处于客满状态。”村民龙千娣说。
如今,漫步雷屯村,只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已然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