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周兰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法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挑战和困惑。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开始尝试将生活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
生活案例具有鲜活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引入生活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冲突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生活案例的应用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不当
有时,教师在选择生活案例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导致案例过于简单或复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此外,部分案例可能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
(二)应用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在应用生活案例时,只是简单地将案例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分析。这种单一的应用方式可能无法充分发挥生活案例的潜力,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缺乏多样化的应用方式也可能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应用生活案例时,有些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分享观点,而是直接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实践策略:如何将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
(一)选择恰当的生活案例
合适的生活案例,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选择案例的原则包括:
第一,针对性选择:选择与当前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突出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的案例。例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时,以江梦南的挫折经历为例,引导学生从江梦南的经历思考,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第二,时效性考虑:选取近期发生、反映社会热点或学生关注焦点的案例,使其更具吸引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根本政治制度》时,选取刚刚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部分案例来授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多样性呈现:考虑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案例,确保案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基本政治制度》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创新呈现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
第一,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第二,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工具,使案例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第三,发挥主体作用: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案例,增加感情色彩和代入感。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时,笔者课前做了小调查:“目前,你学习中有哪些困惑?”首先,在课堂上展示出困惑,包括:觉得英语、数学、地理等科目很难,提不起兴趣又害怕,越来越不想学;小学老师与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听不懂课,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进度;科目增多,作业多,时间少,做不完;很多题不会做,又想不出来,独自焦虑;总是记不住知识点。其次,让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共同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讲课,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与此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热情。
(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也可以将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引导:
第一,提问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下册《与世界深度互动》时,运用了教材36页阅读感悟的案例,教材提供的设问是:“结合教材,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笔者在授课时,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没有找到关键信息,或者是勾画出了关键词句但不知道怎么联系教材知识。课后反思时,笔者将问题更改为:“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样将答题范围明确后,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得心应手,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
第二,辩论对抗:针对某些有争议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去辩论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论点和论据理解网络是利弊共存的,通过归纳总结理解网络的利和弊这一知识点,也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总结与展望
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通过将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入课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应用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和自主。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案例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优化,以确保案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探索研究这一命题,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帮助更多学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