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冷可双) 为认真做好易地搬迁安置点法治建设工作,切实消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保障移民搬迁安置点长远生计和长治久安,雷山县司法局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持续抓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安置点“后半篇文章”。
创新形式推动社区治理新转变。挂牌设立城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龙头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明确服务站的职责和服务人员,运用好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努力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点菜式、订单式”法律服务。同时,引导社区居民知晓和学会运用“贵州法律服务网”、关注“黔微普法”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咨询和了解法律服务知识,通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创新宣传打牢法治利民基础。结合“新市民·追梦桥”创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动围绕扫黑除恶、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入学就医、早婚早育等搬迁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将法治教育引入“四点半”课堂等,把法治宣教与便民利民有机结合。同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法治文化广场,将宪法知识向社区居民宣传教育,将法治典故、法治成语、法治故事融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并指导居民委员会培养培训“法律明白人”。2023年以来,共开展培训“法律明白人”100余人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次,惠及群众4000余人次,城南社区被授予州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
创新服务打通法治为民“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法律援助全覆盖,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申请法律援助的,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通过“以案定补”、定向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水平,统筹安置点公共法律服务室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源,认真参与安置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2023年以来,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办理法律援助4件,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共受理调解纠纷案件9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