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丽萍 杨峰 陈雪村
初夏时节,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乐坪村连片的油菜花海在大美过后,已成为一片荚长籽满、籽实累累的丰收园地。层层叠叠的油菜,与巍巍群山、幽幽古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
5月10日一大早,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彻田间地头。村民徐承楚驾驶着收割机在油菜地里来回穿梭,收割机将一茬茬饱满的油菜割入机箱中,油菜果壳和油菜秸秆则被收割机碾成碎片,从尾部喷出,均匀地撒回田地,成为生态肥料。
“一台收割机,不到10分钟就能收割完一亩油菜。现在种田真是省时省力,施肥有无人机,翻地有旋耕机,收割也有机子。”种了一辈子田的徐承楚感慨道。
乐坪村素有“坝上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油菜、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核心种植面积2500亩,年产油菜籽450吨、水稻1500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很多村民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耕种又费时费力,经济效益极其低下。
“很多年轻人就把田地转租给外来大户种植,自己去外面打工。”村党支部书记徐先良说,发展本村产业,迫在眉睫,只有改变,才能留住年轻人,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2018年,村“两委”牵头,党员干部带头,收拢土地,整合资源,开始粮油轮作集中种植。
“乐坪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两千多亩相对平整的田地,只有合理利用好这片田地,才能有所作为。”徐先良说。
乐坪村依托传统粮油种植,探索开发“稻+鱼”“花+蜜”“游+油”的立体型综合性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两种(稻米、油菜轮种)”“两养(稻田养鱼、油菜花养蜂)”“两节(稻花鱼节、油菜花节)”的发展模式,助推村产业发展。
“春有菜花养蜂,夏有稻花养鱼”。目前,乐坪村发展养蜂70箱,年产蜂蜜300公斤,发展稻花鱼500亩,年产成品稻花鱼15000公斤。
“我们以产业为主抓手,旅游业为推手,把土地资源变成产业,把产业变成商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徐先良高兴地说,今年3月份举办的第五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仅仅三天就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50万元。
乐坪村因地制宜,以花为媒,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将赏花体验与当地民俗风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吃、游、赏、玩、娱、购”为一体的“周末阳光郊野游”模式,让田园自然风光变身“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乐坪村的农业产业发生了蝶变,传统种植也逐渐转变为科学种植。2021年,乐坪村率先实现“机耕、机种、机收”的全机械化粮油轮作。科学机械化耕种至少降低了50%的人工成本,提高了20%的产量。
2023年底,乐坪坝区亩均年产值超9600元,村集体经济增加到150多万元。乐坪坝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好粮油基地”。
一场雨过后,乐坪村160亩的桃园里,满目苍翠,拇指大小的桃子挂满了枝头,长势迅猛。
“这棵枝小,不能挂这么多果,只能留一个,以后才能长得大、长得漂亮。”记者见到桃园主人刘保华时,他和几个工人正在疏果。
“这片山适合种桃,旱不缺水。”刘保华告诉记者,桃园过去是一片闲置荒废的土地,2018年,在村“两委”帮助协调下,将闲置土地发展成了果园,不仅提升了土地使用率,还让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去年产量有近5万公斤,产值30余万元,光劳务支出就有10余万元。”刘保华笑着说道,“桃花盛开的时候有很多游客来看花打卡,并约好桃子成熟的时候过来采摘。”
乐坪村大大小小的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先后引进西瓜种植90亩、蔬菜种植110亩、天麻种植100余亩,建立菜籽油加工厂1个。
穿村而过的坝乐河,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质朴的乐坪人。
坝乐河边,“践行十年禁捕,共享生态红利”的标牌格外醒目。
“十年禁捕”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但早在2011年,乐坪村就自发成立了河道管理委员会,对坝乐河流域进行管理和保护。
过去,由于河道无人管理,一些村民把河流当垃圾场,乱倒垃圾,采用拉网、电鱼、炸鱼等非法手段过度捕捞,致使坝乐河生态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看到坝乐河环境日益遭受破坏,还未在村委会工作的徐先良心里感到担忧,就牵头成立了河道管理委员会对坝乐河进行管理。
河道管理委员会将河道治理、禁渔、严禁向河道乱扔垃圾等写入管理条例,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竖立宣传展板、公布举报电话等措施向村民进行宣传。
“村民们很支持,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管委会成员最多的时候有74人。”徐先良回忆道,“我们每天晚上都安排人去巡逻,对炸鱼、电鱼、网鱼等行为进行劝导。”
“十年禁捕”开始后,依然有很多管委会成员充当着义务巡河员。
“就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换来了河净、水清、岸绿的美景。”徐先良赞赏道。
山青、水碧、天蓝、地净,乐坪村处处舒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