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姚强 申黎)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现代化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黎平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以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研发的水稻新品种为根基,在省、州、县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不断培植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安全。
“一亩地要插14000到15000株,行距是30厘米左右,株距是15厘米左右。”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高级农艺师袁亚稳结合耕作实际在黎平县对旱稻6号水稻栽种标准进行现场培训。
旱稻6号水稻是他经过多年研发出来的新品种,2021年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他成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并派驻黎平,让他有了在贵州高原上试种新品种的机会。
据袁亚稳介绍,旱稻6号是“水旱两种、一种两收”品种,今年,在省、州、县科技特派员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对种子的再次改良筛选,其再生能力得以加强,产量会提高。
“旱稻6号水稻是穗数型品种,在栽种的过程中与杂交水稻以及香禾糯有所不同,它需要密植而且赶早,这样才能使得该品种丰产丰收。”省级科技特派员、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吴元华说。
近年来,黎平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并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企业及农民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