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15日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 申玉琼

党的二十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带着温度,融入思政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师生共讲、互动等手段,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以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生动性、贴近性,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掌握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全方位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提出,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思政课课堂,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解释。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所处历史方位的政治要求。

(一)基于高校思政教育学科性质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的通识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和育人功能。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是掌握和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其次,大学思政课因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育学生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重要课程。

大学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门必修课,具有铸魂育人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和思维,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发展变化和对大学生的形势要求,帮助他们自觉地产生一种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他们才能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走样”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不偏航”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当代大学生所处历史方位的政治需求

青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用党的历史成就来激励年轻人,用党百年奋斗的初心来激发年轻人的斗志,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目标任务来激励年轻人,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政治品格和担当精神,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的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融合深刻联系青年学生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一种政治需要。只有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才能使思政课真正履行“为党育人、为国家育人”的政治任务。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基本要求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不是单纯地在思政课教学中添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而是要以科学的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践行“两个维护”,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出发,讲清楚党的领导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思政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领导方法。教学中、加强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二)科学地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基本国情各不相同,走上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也就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独立自主的宗旨,同人民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了自信。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对了路,才会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考验中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学生头脑,是新时期新征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决心。为此,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深入阐释当前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面对诸多的风险和挑战,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在当今世界严峻而又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冷战”思想、“强权政治”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我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未来必将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但是这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们只想到光明的前景而忽视前进中曲折之道路,就会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而低估安全隐患,丧失风险意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忧患意识。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现实途径

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需要在思考好、宣讲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要以科学、切实可行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加强集体备课,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为了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全面、准确、深入地渗透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集体备课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为了切实体现集体备课的效果,应加快建立“省-市-校”三级联动备课机制,加快建立跨学科、跨地域的多元备课团队,让一线思政课教师能够及时、全面地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加强集体备课时,要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指导,通过他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剖析,阐明这些重要理论成就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融合“领航掌舵”。同时,思政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进行学术自由研讨、汇聚智慧,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认识和理解,为思政课教师准确、权威地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保驾护航”,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率。

(二)开展实践教学,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要让年轻人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身的经历加深对党史、国情的了解。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现代化的工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帮扶劳动,让他们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切身体会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认识到处于整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面临的形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挖掘身边的鲜活事例,挖掘身边的普通楷模。通过各种实践的方式,使同学们在走访中、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认识,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厚重的实践内涵,并能深刻认识到这些变革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共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新媒介,发挥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中的作用

过去思政课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讲授知识,很多学生认为这种课堂缺少了感染力,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性更强。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介、新技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传统优势与信息化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新时代各种信息技术,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媒介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构建“沉浸式”的课堂。要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活起来”、表现形式“潮起来”,就必须对思政课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作为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又要与时俱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力求做到融有目的、融有内容、融有方法、融有效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年轻学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批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 2024-05-15 1 1 黔东南日报 c253250.html 1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