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15日

乡村振兴视野下“合约食堂”运行机制探索

—— 以天柱县“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为例

□ 王道东 胡炳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天柱县以构建“文明和谐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整治农村滥办酒席、减轻群众生活负担、实现移风易俗为方向,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本文以天柱县“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为例,挖掘“合约食堂”运行轨迹,探究加强基层治理方面的实践,以期为推动实现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目标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借鉴。

—、有效整合资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城镇化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乡风文明与否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也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进程。天柱县采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建设“合约食堂”,顺民意得民心解民忧。

(一)整合村民意愿。按照政府主导、村“两委”主抓、寨管委(理事会)主管、群众主体的原则,由村“两委”牵头,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将“合约食堂”纳入村规民约,确保“合约食堂”民主科学建立。

(二)整合闲置资源。本着勤俭节约和资源整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家祠、老村委办公楼、集体仓库等场所和资产,由村“两委”和“寨管委”负责与有关单位部门、家族协调对接,通过无偿转让、流转、免费使用等方式,落实“合约食堂”楼房。

(三)整合各方资金。建立财政支持、部门投入、社会捐助、群众自筹“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落实“合约食堂”建设经费。全县有111个“合约食堂”投入使用。“合约食堂”经验得到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

二、健全合约规定,树立美丽乡村新风尚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将合约食堂相关制度、措施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出台《合约食堂办酒制度》,为合约打下了基础。

(一)村规民约减桌数。最大限度缩减宴请范围,合理减少办理桌数。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置办酒席6000余场,通过合约食堂约定,自然减少80000余桌。

(二)相互监督减门类。通过将村内“红白喜事”集中到“合约食堂”来办,约定合约食堂只承办婚丧嫁娶酒席,拒办升学、乔迁、老人过寿、小孩周岁、满月等酒席,实现遏制滥办酒席目的。截至目前,全县111个合约食堂累计减少不符合规定的酒席5000余场次。

(三)降低标准减成本。制定印发《天柱县合约食堂管理使用规定》,严格按照每桌成本价不超过300元进行开支,严控每桌成本,明确合约食堂收费标准,每场酒席仅需缴纳200元的管理费,便可使用场地、办酒炊具餐具,彻底解决以往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风气。目前,通过限定办酒成本和改变办酒方式,每场酒席开销减少约4万余元。

三、完善治理机制,有序推进移风易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百节之乡”,节日、婚丧嫁娶中农村滥办酒席成风,攀比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干部群众很头疼。建立“合约食堂”,大家攀比少了,小小的“合约食堂”正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一)村“两委”控盘数。天柱提倡从简用餐、节约用餐,反对浪费。规定合约食堂承办红事酒席每桌菜品种类不超过12个、白事酒席每桌菜品种类不超过8个,菜价成本不超过300元,减少铺张浪费。村“两委”负责人控盘数、寨管委(理事会)主管模式,确保合约正常运行。

(二)寨管委控菜量。“合约食堂”实施以来,天柱县深入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寨管委控菜量,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督促办酒村民合理用餐、科学备餐。优化菜品加工工艺和流程,按实际需求建立合理的菜单标准,精准量化食材分量,减少食材耗损。

(三)网格员控隐患。网格员严格管控酒席各类安全隐患。由村“两委”明确网格员作为安全员,负责全程督促指导办酒群众用火用电,消除安全隐患。严把食堂环境卫生关、食品原料进货关、食品加工操作关、餐饮用具消毒关等关口,全力保障合约食堂安全运营。

四、建好食堂阵地,拓展乡村治理功效

天柱县坚持鼓励基层探索和丰富“合约食堂+”治理模式内容,发挥好合约食堂的作用。

(一)用好“合约食堂”场所,加强道德建设。坚持把“合约食堂”打造成村民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室和道德讲堂,发挥其思想教育、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文化阵地功能,切实增强村“两委”号召力、增强村民凝聚力。近年来,天柱“合约食堂”开展各类村民议事、文化宣传教育活动1500余场次,约定“禁渔”、环境整治等事项13个并纳入村规民约,调解矛盾纠纷200余个。

(二)拓展“合约食堂”功能,助推产业发展。以“合约食堂”的品牌效应为引擎,激活民族和农耕文化体验以及乡村旅游产业新能量,巧用“合约食堂+农产品带货”模式,展示宣传推介当地原生态绿色有机食材,开辟“合约食堂”带货之路,提升村旅游品牌效应。全县“合约食堂”年接待游客2万人以上,销售农特产品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三)运用“合约食堂”理念,促进民族团结。将“合约食堂”与民族团结食堂共建共管,把“小食堂”打造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文明新风、弘扬中华文化的“大阵地”,近年来,全县利用“合约食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500余场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群众点滴的生活中,勾勒出共治、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图景,持续为树立文明乡风、提升治理能力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州农业农村局)

--> 2024-05-15 —— 以天柱县“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53252.html 1 乡村振兴视野下“合约食堂”运行机制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