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初夏时节,行走在黔东南乡间,村容整洁、环境宜人,一个个惠民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片片稻田绿意盎然,一辆辆卡车把新鲜蔬菜往外运销,农民的欢声笑语在田间、果园、蔬菜大棚里回荡……一幅幅宜居宜业的城乡新画卷正在渐次铺展,处处勃发生机活力。
在一片绿树掩映中,位于巍峨苗岭主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部的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让人眼前一亮:房屋错落有致,河水潺潺流动,绕村种植的鲜花馥郁芬芳,宛如一个世外桃源。曾几何时,毛坪村“藏在深闺无人识”。而现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以前我们村连个路灯都没有,晚上出门黑漆漆的,这些路坑坑洼洼。现在村子漂亮了,马路也修宽了。”
“寨子变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这日子是越过越幸福。”
说起毛坪村这些年的变化,乡亲们脸上尽显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短途游、周边游、乡村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期休闲出行的首选,民宿产业迅速升温,毛坪村积极争取了国家财政衔接资金乡村振兴县级试点项目、传统村落“共同缔造”等项目资金725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山食材工坊、精品民宿提升改造、桃源露营基地、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建设。
这些项目有效带动了毛坪村9户农户实现财产性收入43万余元。同时也带动就近务工3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0余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70余万元。
“目前,我们村发展稻田养鱼、茶叶种植、养殖黑毛猪等特色产业,同时在努力丰富旅游业态,不断增强民宿体验趣味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休闲。只有这样,乡亲们才有更多机会增收致富。”毛坪村党支部书记陈兴芝说,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今年“五一”期间,村里的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
毛坪村由“量”到“质”的转变,是黔东南州以党建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振兴为魂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确保乡村建设稳步提升,我州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创新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五项提升工程”,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把乡村打造成农民生活的宜居地、游客向往的旅居地,积蓄乡村振兴的正能量,增强加快发展的自信心,激发群众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大文章”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州安排3.39亿元财政衔接资金用于补齐农村消防、基础设施等短板。
记者来到麻江县贤昌镇贤昌村小寨依寨,一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道路整洁、干净、宽敞;民居下有的志愿者在绘画,有的在锯竹、破竹,协助乡亲们装菜园栅栏;村边上的田间一块连着一块,乡亲们有的在整地,有的在移栽蔬菜苗,一派繁忙景象。
“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关心,就说搞庭院改造嘛,他们是针对每家每户情况来帮忙设计,还派师傅来指导,所以大家都把门前屋后搞得干净好看,种点花草、蔬菜,很实用!”说到村里的变化,村民罗秀清高兴说道。
“目前我们完成了15户的庭院改造,建有200余亩(1亩=0.0667公顷)的蔬菜基地、2个精品水果种植基地,修了两条产业步道,群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贤昌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普刚说,该村以粤黔协作为契机,以寨管委为抓手,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几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上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强化保障、深化改革等方式,我州各地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得到增强,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注入了新动力。
——施秉县发展魔芋和太子参产业,推动“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
——从江县发展百香果产业2万余亩,产业覆盖15个乡镇(街道)116个村,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超过60万余人次;
——麻江县发展蓝莓种植8万余亩,产值突破7亿元,带动全县3.6万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雷山县发展茶产业16万余亩,年综合产值突破 11亿元,全县涉茶农户7.8万人,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
……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黔东南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引导农户发展产值高、市场前景好、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的精品水果种植和休闲体验农业,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在黔东南大地,一片片沃土上诞生各类果园、种养基地,一个个村庄建设得美丽生态宜居,一栋栋农家楼房错落有致,许多乡村建设有公园、广场,都为乡村文明添上靓丽的风景线。同时还有很多农民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产业能手,他们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推开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