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龙静 龙兰秀
近年来,我州结合州内劳动力就业习惯和特点,积极探索“零工市场+”就业服务模式,不断拓展零工市场功能,有力促进劳动力灵活就业,以零工“小市场”撬动群众“大就业”。
“零工市场+灵活务工”
“十分感谢零工市场的工作人员,让我找到可以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工作。”凯里市旁海镇青杠村村民潘光丽说,她家里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无法外出务工。
经凯里市零工市场工作人员推荐,她选择在凯里城区从事家庭保洁工作,目前服务用工主体15户,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她还在城里租了房,把老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一起生活。
针对像潘光丽一样不能外出务工的城乡劳动力,我州各级零工市场及时收集单位和家庭家政服务、卫生保洁、生活设施设备维修等用工需求,并积极向有灵活务工需求的劳动力推荐。同时,广泛收集当地建筑工地、农业基地、工程项目等用工信息,积极组织发动群众组团就近灵活就业增收。如天柱县零工市场组建职业农民队、家政服务队、建筑施工队、宴席承办队,带动就近灵活务工2000余人次;雷山县零工市场春季每天组织2500余人次上山采茶;麻江县零工市场每年组织群众3000余人次到蓝莓基地采收蓝莓……
截至目前,我州共建立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86个,覆盖人群17万余人,累计服务9.69万人次。
“零工市场+地摊经济”
榕江县兴华乡乌秀村村民石映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5年前她和丈夫就带着两个孩子从大山里来到县城生活。为了有时间接送孩子,石映莲没有找班上,而是利用孩子入园时间,在县城摆摊卖小吃,因没有固定经营位置,收入并不高。
去年10月,石映莲到县零工市场咨询。结合石映莲的职业经历,工作人员推荐她去县政府在“村超”赛场外规划设置的小吃街摆摊。如今一有“村超”赛事,石映莲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她在县工业园区企业上班的丈夫韦祖义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她的摊位上搭手帮忙。“如今,我在这里摆摊,生意像‘村超’一样越来越红火。”石映莲说。
近年来,我州借助“村超”“村BA”火爆出圈等契机,推动零工市场与“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有机结合,让“地摊经济”成为拉动劳动力灵活就业的新引擎。据悉,自“村超”“村BA”开赛以来,榕江、台江两县零工市场收集岗位1.1万余个,新增激活“地摊经济”就业岗位1500余个,帮助50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零工市场+季节输出”
“感谢政府的帮助和推荐,我今年去广西砍‘广’(方言:甘蔗),收入2万多元。”台江县老屯乡报效村村民李美斌说,以往只是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现在,通过零工市场推荐,加入苗岭采收队后,农闲时节可以乘坐政府的免费大巴到广西砍甘蔗,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日子越过越好。
在报效村,像李美斌一样农闲时节到广西等地砍甘蔗、砍桉树的还有30多人,他们的家庭条件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不少人家还在村里建了新房。
针对部分农村劳动力“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习惯,我州各级零工市场加强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驻外劳务协作站和州外季节性用工主体对接联系,广泛收集州外季节性务工信息,通过包车输送、协调用工主体接送等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农闲时节到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新疆等地,季节性采收甘蔗、桉树、土豆、枸杞等,让群众实现务农务工两不误、两增收。今年以来,我州通过零工市场组织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外出务工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