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荣珍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要指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处理和应对新形势民族关系面临的新挑战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18个,贵州的各族人民长期团结合作,共同繁衍生息和劳动,共同建设和守护着贵州这片祖国西南腹地的繁荣和稳定,民族关系和睦,民族文化繁荣多彩。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两个主线的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之一,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带领并与贵州人民一道解放贵州建设贵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贵州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贵州发展的殷切希望、对贵州人民的关怀厚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贵州视察,两次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多次对贵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擘画贵州发展的美好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进到了贵州深山大地每一个角落、温暖着贵州各族群众的心窝,贵州的教育、贵州的交通、贵州的前途命运因此而获得了巨大改变,贵州人民千百年来脱贫摘帽的伟大梦想也因此得以实现,贵州撕下了千年贫困的标签。这些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并且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贵州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后发赶超,实现贵州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开启新的篇章。
坚持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备条件。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的物质基础均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各民族关系的牢固程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断,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的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幸福,追求的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梦想,奋力实现的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和情感基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先富起来的地区、城市的携手扶持下,贵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黄金十年”的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村卫生室覆盖率100%,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第一位,把稳就业和增加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如期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在人民共商共建共享中,民生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高,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明显增进,参与投入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大实践的积极性明显活跃和主动。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省委书记徐麟在《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中指出要“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团结带领贵州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努力满足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谱写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崭新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夯实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方面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的事情;另一方面意味着各个民族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鉴于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要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只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形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二要坚持各民族共商共建共享,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共同承担起建设的职责使命,共同分享贵州高质量发展、分享祖国发展繁荣富强的无限荣光。
坚持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必须要和必然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未必能天然地同步带来和伴随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列宁关于思想意识的灌输理论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需要进行着力的建设。一要坚持正确的民族历史观教育,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二要通过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工程,引导各族群众深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时刻牢记“我们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要通过收集整理并赋予“贵州改革发展”的“三个意义”,运用物质文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各族群众的关心关怀,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贵州故事,激励各族群众身体力行、久久为功,努力推动贵州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