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能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与跃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新动能,体现了党中央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探索与遵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前沿技术始终是推动产业发展、催生新动能的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者都是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潜在动能。
二、在推进我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产业投资不足,经济总量小,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主导产业规模效应还未显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创新活力不够;二是要素保障不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薄弱,营商环境仍需改善优化,企业生产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保障不到位;三是稳投资压力加大,项目建设缺口较大,加上房地产下滑,民间投资疲软;四是民生事业保障不高,在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还存在一定短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正确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是方向,传统生产力是基础。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传统生产力具有基础大、产出大、贡献大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缺少传统生产力产出的哺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生产力没有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基因注入,就会从传统生产力蜕变为落后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及传统生产力改造提升中,要采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相结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加大科研投入,产出更多原创性、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催生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正确处理好立与破的问题。新质生产力来源于创新,有创新必然有立与破的辩证统一。先立后破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略,传统企业需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创新变量,革故鼎新、先立后破,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结合国家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把握正确的方向,通过科技创新,系统性优化区域发展结构、产业发展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等,以结构性改革巩固发展成果。在实践中探索新机制、新制度、新技术、新市场,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正确处理好企业进与稳的问题。进是方向和动力,稳是大局和基础,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有效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州工业园区绝大多数工业整体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要做到以立体思维进行战略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与科研创新等,可持续、高质量地给企业、市场向上生长、向好突破提供新动力,企业方可行稳致远。
正确处理好转型与升级的问题。企业转型升级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路径,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价值、建设新高地。企业发展要以守正创新为宗旨,聚焦自主创新力,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生态协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推动高新、高质、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问题。质量是速度的根本,速度是质量的载体。新发展理念重塑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速度和质量形成合力、同向发力。速度与质量的融合飞跃,是企业提升价值的战略选择。以科技、文化、模式等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全场景化、资源整合平台化,创造价值生态化,产品引领品牌化。
三、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切实推进我州科技创新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属性,学明白、想清楚、干到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实践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举全州之力、聚各方之智,打好科技攻坚战,激活创新驱动力。要加快转变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实施向工业科技、农业科技、旅游科技、建筑科技、数字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加快民生领域科技赋能,为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二)围绕补短板强优势,着力推进工业提质扩量。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充分发挥我州资源富集、生态良好、文化独特等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制造业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坚持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投资拉动,着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三)力争抓项目强服务,着力筑牢经济重要支撑。要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不断完善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优质的营商环境,认真为企业纾困解忧。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抓手,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和州县两级领导干部领衔推动“四化”项目专项行动,引进一批优强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全州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着力实施好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民族特色食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民族医药类等适宜本地特色的项目,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含量、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树立民族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释放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打通堵点,激发科创新动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育和引进科技人才,提升研发能力。立足区位优势和佛山市帮扶机遇,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聚焦产业培育、园区配套设施、文旅产业融合等重点,深化产业协作,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和服务,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岑巩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