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富勇) 近年来,黎平县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学习难、干事难等问题,通过“点对点”联系、“线连线”教育、“面对面”服务,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组织管理、学习教育和作用发挥质效,让流动党员“有家、有学、更有为”。
“点对点”联系,确保流动党员“找得到”。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管理较难等实际情况,通过“拉网式”梳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利用流动党员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集中返乡时机,将开展流动党员“大排查行动”与基层治理走访入户相结合,充分整合“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纵向主干及网格员、“楼栋长”等横向联动的组织力量,对流动党员的常住地点、就业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并详细登记。安排村(社区)组织员定期记录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向分布等信息,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做到底数清、数据实、情况明,实现“一乡镇(街道)一册、一村(社区)一表、一人一档”。目前,全县837名流动党员均已记录在册。同时,对已排查到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微信、入户走访等方式,及时与流动党员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等,为流动党员答疑解惑。
“线连线”教育,确保流动党员“学得深”。积极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坚持“线上为主,线下为辅,个人先学,集中补学”原则,将流动党员教育工作抓在日常。打造“黎平组工”“黎平发布”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学习矩阵,将线下党的创新理论等学习资源推送到线上“云端”,同步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贵州网院等平台,常态化组织流动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及时推送学习资料到流动党员微信群、QQ群,方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充电”,并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023年以来,累计转发“党务小课堂”200余次。同时,利用黎平会议会址、黎平烈士陵园、红色美丽村庄佳所、少寨红军桥等红色遗迹、特色地标,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实地参观学习,提升学习教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面对面”服务,确保流动党员“用得好”。积极与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双向共管”机制,实行信息双向联通、管理双向联动,切实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确保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不断线”。设立流动党员示范岗、流动党员责任区,常态化开展“党心暖民心、服务在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流动党员深入基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同时,利用线上问卷、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与流动党员谈心谈话,认真听取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汇报,征求他们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共开展流动党员一对一座谈50余次,集中交流研讨10余次。健全返乡创业激励制度,对接人社、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对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吸引优秀的流动党员投身家乡建设,对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返乡流动党员,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奖励,增强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