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05日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 夏世英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学校思政课办学和思政课教师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重要讲话五周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可以继续深挖其蕴含的深意,为新时代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指明方向,提供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指引。

一、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于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定位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关于如何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对思政课的开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解决了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实际问题。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理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的现实依据,是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作为大学生,只有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我国的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认识到我国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通过思政理论课的系统学习、了解我国的“四史”,看到祖国由昔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百年屈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造奇迹,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深爱自己的祖国。不管是纵比还是横比,祖国都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国衰则民哀,国强则民强。经常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大学生必然会肩负起时代责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上好思政课的规律体现。思政课要上好不容易,想要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能够入脑入心、学思渐悟、深学笃行,思政教师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可能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不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怎么会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深入浅出、不满怀激情讲好中国故事,怎么上好大学生真正喜爱的思政课。

想办好思政课,还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六个要”的素质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在政治方面,强调了思政教师要讲政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情怀方面,提出思政课教师特别要有家国情怀,要能以情感人,引导学生要有家国情怀的责任和担当;在思维方面,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新语言、新手段等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视野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综合知识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善于用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国际问题,能够以史为鉴,有理有据,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更加生动饱满和具有说服力;在自律方面,思政课教师对自我修养要有严格要求。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个人内在修养。如果思政教师不能身教示范,怎么去引导大学生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格方面,思政教师用高尚的人格和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是思政课产生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亲其师才能重其道,教师人格正可以让真理熠熠生辉,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能起到最直接的影响。

三、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的要坚持做到“八个相统一”。第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思政课教师只有将两者相统一,做到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各理论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政治问题,才能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学理性和政治性。第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讲授思政课的同时,穿插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名人故事或革命精神等,会让讲述的理论知识更富说服力,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流入学生心田。第三,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勇于进行现实的辩证分析、理性的批判和积极的建设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品质。第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去。第五,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帮助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保留个人特色。思政课教师可根据高校类型和地域特色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丰富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一致,思政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要使主导开发主体、主体顺应主导,师生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应多采用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社交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入驻平台,经常发表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小短文、微视频等,让课堂上的显性教育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经过不断熏陶和感染,就会使大学生产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

要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内在修养和教学技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06-05 1 1 黔东南日报 c255785.html 1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