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05日

小小太子参绘就诗意田园新画卷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丽薇 韦启悬 罗松 王书燕

初夏时节,雨后初晴,天朗气清。走进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太子参产业基地,抬眼望去,山绿如画,漫山太子参随着山势延绵交错,清风徐来,便掀起层层绿波,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时下,阳光充足、气候湿暖,一垄垄郁郁葱葱的太子参长势正旺,正进入管护关键期,田地间,参农正忙着给太子参除草、施肥、洒药,确保今年增产增收。

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强强联合”“品牌强药”战略,按照“企业+基地”模式打造“产加销、贸工药旅”相结合的格局,拓展延伸太子参产业链条,创新发展中药材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太子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021年,牛大场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小小太子参绘就了一幅诗意田园新画卷。

品种升级换代,让太子参更高产

“过去我住的房子通风不说,还漏雨呢!现在不仅住上了小洋楼,车子都有四五辆,这都是太子参带给我的。”施秉县牛大场镇太子参种植大户白洪发逢人便说太子参对他的“恩情”。今年他种植太子参400余亩,除去投入成本预计能净赚200万元;加上他平时收购存放在冷库里的几十吨太子参干货,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又是一年大丰收。

施秉县于1993年引种太子参,历经30年的探索与实践,种植规模从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1万余亩,种药农户从当时的十几户增加到了现在的1.3万户,种植区域从牛大场镇扩大到全县的8个乡镇,种植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了30余个,太子参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培育出了‘贵参1号’‘施太1号’‘黔太1号’三个新品种并迅速推向生产,确保让老百姓增产增收。” 罗扬先是施秉县中药材专班技术员,他时常奔走于实验棚和田间地头之间,培育新品种和解决参农技术问题成为了他的工作日常,他也成为了参农们最信赖的“老熟人”。

施秉县太子参产业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不仅成立了中药材技术指导专班,还积极与华润江中集团、航天生物科技、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开展良种繁育,用科技提高产量。

目前,该县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太子参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圃,保存有太子参种质资源17份,其中有太子参优良品种“施太1号”“贵参1号”和“丰抗1号”,构建了太子参种子种苗供应保障平台,确保太子参优质种源持续、稳定供应。

2023年,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面积达8.23万亩,总产量3.36万吨(鲜品),总产值7.47亿元,成为全国产量最多、品质最优、交易量最大的太子参主产区。

拉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要效益

为持续深挖太子参产业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施秉县加速推进太子参产业提质增效,加紧与大型药企合作,打造国内太子参示范种植基地;建立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药材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包括冷库、烘干厂、分拣中心在内的太子参配套产业设施,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

目前,该县已有太子参初加工企业6家,年初加工太子参3000吨以上;太子参深加工企业1家,已研发太子参产品1个,规模生产线1条,年产能230万件。

“以前太子参要运到200公里开外的冷库存放,不仅成本高看货也不方便。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冷库,随时存出货。” 2022年7月30日,施秉太子参牛大场交易中心开市,困扰本地参农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据了解,该交易中心市场用地面积50亩,集门店、冷库、检测中心、包装线于一体,年交易量(干品)达6000吨,占全国交易量的70%左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产地交易中心。每到太子参上市季节,这里便会药商云集、车水马龙,场面十分热闹。

(下转第三版)

--> 2024-06-05 1 1 黔东南日报 c255812.html 1 小小太子参绘就诗意田园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