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他扎根广袤田野中从事杂交水稻制种20多年,始终秉持良种富农的发展理念,精益求精地进行制种研发,为乡亲们铺出致富好“稻”路 。他就是黔东南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岑巩县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龙。
20年如一日,陈龙带领乡亲们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见证了岑巩制种产业蓄势崛起的传奇故事。这些年,他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为岑巩县水稻制种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黔东南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9年7月,21岁的陈龙从黔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放不下农业的他满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原岑巩县种子公司,担任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技术员。当时,杂交水稻制种产量较低、农户积极性不高,全县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不到2000亩。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优良的好种子,陈龙干用心用情用力,日夜不歇地奋战在田野,攻关农业科学技术。在陈龙的努力下,岑巩县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000亩,到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并在天柱、镇远、三穗、玉屏、松桃等县建立了制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成为了全县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
产业梦想越走越近的同时,陈龙的身份也不断变化。从一个技术员快速成长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杂交水稻制种、育种专家,肩负了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技术指导方案制定、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推广等重任。
为了进一步缓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可能造成的水稻生产萎缩风险,保障重要农时水稻育种、种植、生产顺利进行,进一步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陈龙认为必须依靠“藏粮于技”,进一步推 动农业机械化。在他看来,这仅仅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的第一步,未来还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性探索,要朝着全面实现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质量和水平的方向去奋斗。
“我们经过良种、良法的创新,团队在水稻制种方面实现了三大创新性突破: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净度强,这些都达到了国家一级种子的标准,并且获得了国家8项实用新型专利。”陈龙告诉记者,制作工作复杂而辛苦,需要精细管理,需要创新,目前他们团队研发出了“父本三角形栽插法”,通过该方法,岑巩县的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每亩比原来提高了25公斤以上,全县 3.5万亩制种基地增加产值2200余万元。
这些年,陈龙带领团队扎根于稻田中,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风雨无阻地常年坚持着播种、管理、观察、记载、选择、收割、对比试验等持续性工作。截至目前,带动了全县10个乡镇50个行政村的7000余农户发展制种产业,制种产值达1.5亿元以上,吸纳30000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未来,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人才引进、多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制种产业,培育出更多优质的种子,帮助更多的农民,产出更多的好粮食。”简单朴素的话语,饱含着陈龙对于土地、农业、农民的热爱,透露着他的坚定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