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谭洪勇
没有流水线,全是针线活,各忙各的,互不干涉。五十余名侗族妇女在非遗扶贫车间里穿针引线,忙得不亦乐乎。这是笔者日前在锦屏县平秋镇扶贫非遗车间里看到的一个场景。近年来,该镇依托传统刺绣民族文化这块瑰宝,巧用“绣花功夫”打造“非遗经济”,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传承非遗文化,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能让刺绣走入寻常百姓家,平秋镇组织妇女开展刺绣展,每家每户把平时所绣的刺绣品展示出来,比技能、比产品、比创意,把刺绣融入民族服饰中。此外还加强对侗族妇女的手工技能培训,共培训学员126名。这些参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有的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有的掌握了刺绣一技之长后走向了增收致富之路。
平秋村十三组村民范芳秀,就是靠刺绣起家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位来自平略镇三板溪村的汉族姑娘,嫁入平秋后原在平秋集镇上经营一家小卖店,自从参加了刺绣培训,不仅学会了侗话,还学会了一手刺绣“绝活”,从一个不懂“针线活”的汉族妇女,如今成了锦屏县九寨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手下管理有50余名员工。
近年来,平秋镇把非遗文化传承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非遗文化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1人。
组建刺绣公司,搭建创业平台
平秋镇积极在“非遗文化”上做文章,一方面发掘民族文化,一方面挖掘非遗能人,并执行“双向培养”:把“非遗能人”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千方百计探索“非遗经济”发展道路,平秋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根仙成了“非遗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自从我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自己必须肩负起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现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作为传承非遗文化受益第一人的罗根仙,2021年当上了平秋镇第九届人大代表后,把传承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视为己任,创立了锦屏县九寨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动了一批妇女就业。经过几年运作,公司先后被评为“黔东南州巾帼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帮扶九寨侗族文化传承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黔东南州工匠培育基地、锦屏县稳岗就业示范基地”等光荣称号。
敢闯发展新路,架设致富金桥
平秋镇在推动“非遗经济”发展道路上坚持走新路不走老路,把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研发的产品接地气,有新意,外商对接销售订单也越来越多。
“现在看来,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文明时尚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是对的,原来藏在深山里的民族民间非遗刺绣能够变成商品走出去,让我们的绣娘通过订单获得收益。”谈到“非遗经济”的发展趋势,罗根仙总是信心满满。
思路决定出路。尝到了思路创新带来“非遗经济”效益的甜头,平秋镇在“非遗经济”发展路上胆子越来越大,步子越走越宽。为了让非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平秋镇在全镇妇女中发起了“让妈妈回家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