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13日

清水江畔藏瑰宝

○ 通讯员 谌孙海 唐安平 吴国雄

清水江畔美如画,山清水秀胜江南。怀着探访苗侗深厚传统“家文化”足迹的期许,笔者一行前往清水江畔,踏访当地特色民族村寨的家祠古建筑。

“走不烂的青石路,踩不断的石板桥……”伴随着悠扬的侗歌声,笔者手扶古色古香的青石栏杆,脚踩纹路清晰的石板路,走进拥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等多项“国字号”荣誉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万章介绍,三门塘村是清水江沿岸一个拥有1500余人的传统村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古是外三江最大的木材货运码头,古建筑、古桥、古碑等文物古迹众多,独具风格的“刘氏宗祠”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让北京、上海和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新西兰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惊叹。

“在寨子里,走路不小心也会碰着文物古迹呢。”王万章指着路边一块瞧不上眼的石碑说,“不要小看它,这是凿刻于光绪年间的指路碑呀!”

王万章一边引着笔者沿石级而上,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村寨的神秘。转出古民居小巷,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呈现在眼前。

抬头望去,上层面墙竖书“昭勇将军”,下层横塑“刘氏宗祠”,大门两侧书有八字石刻对联。

“这就是刚才与大家谈到曾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刘氏宗祠。”王万章介绍,“在联合国获旅游项目奖,在贵州省尚属首次。”

这座家祠是清乾隆初年,为纪念始祖刘旺被朱元璋诰封“昭勇将军”而建,在清水江流域是唯一汇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古建筑。

高耸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墙的正面和两侧,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无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

两根高耸的墙柱上对称地塑有“对联式”的四组44个神秘字母,墙面上还有两面彩塑的西洋钟,西洋文化元素明显。

与刘氏宗祠相距300米的太原祠是王氏宗室的家祠,也建于乾隆年间。建筑古朴严整,有高大的青砖封火墙、牌楼式的门坊。门墙高达11米、宽逾12米。牌楼上部的浮雕,是数棵大白菜,上青下白,青张白卷,造型逼真。

“祖先原是太原望族,家祠以‘太原’命名,表达了儿孙对故土的怀念,浮雕白菜则喻意清白。”王万章细心地介绍着王氏家祠的每一个细节,一边讲解一边赞叹先辈在建筑设计上的奇思妙想,自豪感在言语中悄然流露。

如今,坌处镇三门塘聚居着苗侗两个少数民族共19个姓氏群众,1500余人,寨中不但有刘、王、谢三姓家祠和数十通古石碑,还有古民居、古寺庙等20余座,每一处古迹都有其厚重的深远文化渊源,走进三门塘村如同置身于一座露天博物馆。

沿清水江而下,在特色小城镇远口的大桥头,吴氏总祠格外引人注目。

因原吴氏总祠位于白市水电站库区被淹没,2013年吴氏总祠按原貌以一比一的比例进行了复建。

吴氏总祠为供奉南宋大理寺丞吴盛所建,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扩建于乾隆元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清水江沿岸的一座标志性古建筑,被誉为“明星家祠”。

走近吴氏总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门色彩斑斓的牌楼,墙面彩绘集人物花鸟、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于一体。

大门的门楣、门框、门槛都是青石打造,大门两边4米高的大青石横刻着阳文楷书“吴氏总祠”。

吴氏族人吴世平告诉笔者:“门前共有九级石梯,面刻的‘三鱼共腮’同体鲤鱼标志图案,意为兄弟三人同呼吸共命运,象征全国多民族团结齐头并进。”

位于白市镇的杨氏先祠是各地杨氏家祠的代表建筑。杨氏先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虽年代久远,但墙面彩绘、柱上楹联依稀可见,门面壁上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大门上边有“忠孝”二字,两侧屹立着一对石狮,祠内三进四天井、木构主楼三栋,建有戏楼及跑场通道、更衣室、道具室等。

最为惊艳的是正殿内的神龛,高6米、宽4米,砖石结构,雕双龙绕柱,三层三檐五间,中间设“杨氏先祖之位”,其上横书“清白堂”,再上竖写“弘农郡”,是清水江下游保存最完好,并设有戏台的家祠。

“为什么要建规模这么大一个戏台呢?”杨氏族人杨君说:“我们杨家以前曾是帝王之家,因为出了个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为了显示宗族的富贵和荣耀,我们必须要建一个大戏台,把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高官显耀,都要通过戏台演戏的方式向先祖尽情展示。”

据了解,清水江沿岸天柱县境内家祠星罗棋布,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地方,建有刘、王、杨、宋等32姓氏家祠百余座,多建于明末清初,绝大部分气势壮观、装饰华美、精雕细琢、工艺精良,这些蕴藏着传统文化瑰宝和富矿的家祠古建筑,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又一段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进步的历史故事。

--> 2024-06-13 1 1 黔东南日报 c256755.html 1 清水江畔藏瑰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