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施秉县通过举办龙舟比赛,促进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今年,施秉独木龙舟节竞赛系列活动于6月15日—18日在氵舞 阳河畔举行。
图为参赛龙舟队在进行训练。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春春 通讯员 杨健 包建新 吴康 摄)
本报讯 (记者 潘春春 吴鹏程) 每年施秉独木龙舟比赛前,都要举行世界最长木龙舟展演活动,长达98.8米的木龙舟装载着身穿盛装的少数民族姑娘,由上百名龙舟运动员奋力挥桨驱舟游江,展示民族文化魅力。
“我们现在正在装最长木龙舟的龙头和龙尾,6月15日中午11点,将由1600名壮汉抬着这艘龙舟从这里出发,游演至中沙路,再回到老大桥,最后用吊车将龙舟放到河中展示。”施秉龙文化民俗协会副会长邱平介绍道。
今年61岁的邱平,自幼生活在氵舞 阳河边,16岁时就成为龙舟队划手。在他的记忆里,每年的龙舟比赛都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盛会。2022年,年事已高的邱平从“台前”转到“幕后”,成了施秉龙文化民俗协会副会长,专门负责龙舟赛事的相关工作。
“我从2016年就开始负责独木龙舟赛的赛事工作,一边备战划龙舟,一边又要准备龙舟展演,特别忙。今年我只负责龙舟赛的筹备工作,划龙舟的事就交给年轻人了,我小儿子和侄子都是龙舟比赛的队员呢!”虽然不能上场比赛,但邱平对龙舟的热爱丝毫不减,每年龙舟比赛前,他都会把年轻人召集起来,将龙舟文化和龙舟赛事有关事宜传授给他们。
该县城关镇城东社区龙舟队员汪青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划桨”,也接过了龙舟赛事的组织和筹备工作。
“我从18岁起,就跟着长辈们一起上船学敲鼓、掌舵、划龙舟。今年,长辈们都说要找年轻人接过他们手中龙舟比赛的工作,很荣幸我成了其中的一员,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把施秉的龙舟文化发扬光大。”今年34岁的汪青激动地与记者分享说,“现在我儿子长大了,也要跟着上船学习划龙舟了。”
2008年,“苗族独木龙舟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施秉县作为苗族独木龙舟节之乡,龙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团结求索、拼搏奋进的精神,深深根植于施秉儿女的血脉之中。
“龙舟精神就是逆水而行,奋勇前进,团队精神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我们的独木龙舟,6月15 日,你们就能见证我们施秉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了。”汪青自豪地说道。
近年来,施秉县以龙舟竞赛为平台,以多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