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琳 吴江凯 丁熔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近年来,岑巩县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度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全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铸牢民族团结 打造和谐社区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以文润邻”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近日,岑巩县禾山溪社区以“六邻在小区,和美大家创”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歌舞表演活动。该活动主要通过舞蹈和小游戏的方式记录辖区居民的团结与和谐,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充分感受到社区的美好和温暖。
在活动现场,禾山溪社区特别邀请了社区文艺舞蹈队参与表演,表演展示了多元民族的文化特色。活动还精心准备了知识竞答,套圈等小游戏,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建好“连心桥” 凝聚民族团结情
“这里属于山洪易发区,过去只有一座木质便桥供村民们出行,非常不方便。现在新建的‘连心桥’,极大便利了老百姓出行,下雨天车也能开到家门口了。”在羊桥土家族乡两河村南家冲组田坝沟新建的“连心桥”上,该村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张蕾介绍。
近年来,该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贯彻“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基层社会建设,自觉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行动准则,引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该乡以各民族群众为主体,主动出击,多措并举,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申报羊桥乡两河村南家冲山洪沟治理项目,争取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6.45万元,现已修建完成两河村南家冲组通组生产便道26米、生产便桥一座,受益农户20余户,受益人口170余人,切实解决群众安全出行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地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五个坚持” 共谱民族团结新篇
近年来,平庄镇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围绕“五个坚持聚合力,民族团结谱新篇”创建主题,始终把创建工作与全镇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
坚持高位谋划,筑牢民族团结之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总目标和总牵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完善领导机制,健全制度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党的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责任制,结合实际制定了《平庄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完善4个方面、7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拧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责任链条。
坚持培根铸魂,凝聚民族团结共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把文化认同融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宣传教育、抓思想文明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
目前,开展特色主题党日12次、“干部夜学”26期。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讲6场次、民族团结相关政策宣传80余场次,受惠群众5300余人次。盘活用好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思州傩技傩戏传习所等阵地,开展“红色电影进农村”“农家书屋阅读会”“傩技傩戏表演”“乡村篮球赛”等文体活动28场次,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同步发展,迈进民族团结步伐。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坝区水稻制种稳基础、山地中药材舞特色、林下食用菌为补充的同步发展思路,高质量抓好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平庄镇立足4个500亩以上坝区资源优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模式,班子成员领办高产示范田5个,落实水稻制种3100亩。依托走马坪、马家坡等山地资源优势,今年,走马坪千亩黄精产业园已基本建成,每年可解决就近务工收入70余万元,发放土地流转费30余万元。建成油茶基地3000亩,发展林鸡8.5万羽,茶树菇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600亩以上。
坚持互嵌融合,搭建民族团结桥梁。积极探索民族互嵌共融发展模式,通过抓基础建设、抓生态建设、抓服务建设、抓文化传承,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争取资金1.54亿元,启动实施S103龙田至平庄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开展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和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等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人饮水源地禁止垂钓等措施,开展巡河、巡山2450余人次。成立以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2支,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280余场次。
坚持治理创新,谱写民族团结新篇。采取“党建+自治”“党建+法治”“党建+德治”等治理模式,激发基层治理新动力,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引领效能。 共建成“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法治示范寨”1个、法治文化广场3个、法治文化长廊5个,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9户,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宣讲、送法上门15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5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