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19日

乐与融:做好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大文章

□ 彭婧

旅游业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重要途径。2022年,国家民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突出“三有”发展目标,推动旅游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要以“三有”作为发展目标贯穿始终。做到有形,就是要创新旅游形式,创造平台和抓手,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增添旅游吸引力。做到有感,就是要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体验,给游客美的享受和精神文化体验,让各族群众能感知、有感触,有参与感、获得感。做到有效,就是让旅游成效聚力共游共乐,突出“融”字,营造“融”在一起的生动场景。

抓好线上线下联动,做到有形。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色彩浓厚的人文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品牌,抓好线上线下联动,走出一条高质量旅游发展之路。如贵州坚持“多彩贵州此生必游的旅行目的地”的形象定位,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多彩贵州,展示生态贵州、人文贵州、开放贵州、健康贵州、好客贵州的新形象。

抓好规划升级,做到有感。聚焦《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五项重点任务,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升级、业态升级、线路升级以及内涵升级。贵州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特色民俗、代表性的形象符号等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丰富游客精神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民族传统文化交融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贵州黔东南突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特色名片,深度挖掘苗侗文化资源,以“体现黔东南最美生活日常”为主题,差异化打造苗族婚俗体验、实景歌舞演艺、非遗工坊、特色节庆、农业观光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成为集原生态民风体验及苗族艺术传承于一体的风情体验集聚区。

抓好战略投资,做到有效。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将旅游业作为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纽带。通过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进而拉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开辟增收之路,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此外,旅游业的繁荣还将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与深入交流,加深相互间的融合。借助“村BA”“村超”的火爆,2023年贵州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同比增长37.01%。让当地群众更好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信心。

二、加强“四个共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的理念: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四个共同”被誉为旅游的富矿,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潜力,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中国广袤的疆域是各族先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历代中央王朝都很重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开拓和管理,春秋时期,贵州为荆楚南蛮裔;秦汉时期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后,贵州被完全纳入封建王朝的统治版图。走进青岩古镇可以感受大明军屯文化遗风,移步夜郎谷可感受到浓郁的夜郎古国遗风,漫步镇远古城会被古巷每一块青石块青砖所吸引。贵州虽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但其多元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更应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共同进步。

共同书写悠久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贵州不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也是众多远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的发现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贵州”始见于宋太祖《赐普贵敕》中“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正式建立行省,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在历史长河中,贵州先民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在百年壮阔的征程中贵州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书写了贵州篇章。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共同创造灿烂文化。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贵州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贵州先民在开发贵州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与汉文化双向吸纳和互动中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当前,贵州所承载的古朴而多姿的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也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贵州各族人民应当积极培养文化自信,重视并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向外界展示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此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贵州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明清以来的“移民拓荒精神”、峥嵘年代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敢闯敢试敢干”,新时代的“后发赶超”“勇闯新路”精神共同构成了伟大的贵州精神。贵州红色资源富集,可以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可以到乌江河畔追寻战场的弥漫硝烟,到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感受伟大转折前夜的光辉时刻,到遵义会议会址感受实现伟大转折后的欢欣,到娄山关体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到少数民族村寨体验“鱼水情深”的红色苗侗之情。

旅游不仅是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促进民族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利用旅游业作为促进民族融合的媒介,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积极突出“三有”、强化“四个共同”,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贵州走深走实。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 2024-06-19 1 1 黔东南日报 c257434.html 1 乐与融:做好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