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19日

关于保护和抢救岑巩“扽锣”文化的思考

□ 陈小玲 杨洪能

在古称思州的岑巩县,有一项远近闻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叫“扽锣”。历史上每逢春节的初一到十五,便是“扽锣”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最能够彰显扽锣魅力的日子,四村八寨锣鼓喧天,成为乡民们最为享受的快乐时光。每到这个时候,各村上下齐上阵,几十、上百面甚至几百面铜锣一起按固定的节奏敲打,千锣万鼓,竞声赛律,通宵达旦,响遏行云,扽锣把十里八乡的村寨村民们联系在一起,于是打扽锣的日子,也就成为走亲访友、联系情感、甚至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好日子,平时寂静的山村便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扽锣”是岑巩历史上思州时期“五溪蛮”用于祭祀,集会,娱乐时的打击乐。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宋代,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迄今至少有800多年历史。“扽锣”一词,在《辞海》《辞源》上并无记载。是当地方言的叫法,“扽”作动词用,是众人击打的意思,“扽锣”当地群众就意会为“众人打锣比赛”的意思。扽锣最初源于古思州军屯戍边的需要,后屯兵军队解甲归田后便逐渐演变为各自然村寨的文化体育活动。

据考察,在扽锣的鼎盛时期,岑巩县水尾、羊桥、天马、天星、大有等乡镇的各村寨,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打击乐队,拥有锣、鼓、镲、钹等多种打击乐器,在传统的春节期间都要开展扽锣活动。活动开始先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行“开扽”仪式,然后交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接力。时间安排上除夕夜只在本村寨内进行,初一至初三,在村寨的四周山凸上“逗锣”,有向附近村落邀请和宣示比赛之意。初四事先已约定好的村寨就可以开始进行扽锣比拼,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扽锣竞赛的地点传统上有两个核心村落,那就是水尾镇的大树林村及羊桥镇的杨柳村。以这两个村为中心地,常常吸引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村寨的锣鼓队前来参赛,盛况空前。参赛的每支队伍都有铜锣、班锣、钹、鼓、军号、长号等多种乐器,有的队伍还配有金钱棍和花灯队。比赛前首先要打一场“和睦锣鼓”(即前奏曲),所有队伍的锣、钹、鼓齐声敲响,军号、长号、唢呐齐鸣,顿时地动山摇,有如万马奔腾五洲风雷激荡,声震山岳惊心动魄,场面极为壮观。锣、鼓、镲、钹交相打击的乐声往往划破长空,传到几十里外的村村寨寨,使流行区的苗寨侗寨沉浸在节日的欢乐和喜庆之中。尤其是大树林村的扽锣,因其形式别具一格,民族特色浓郁最负盛名。每当正月十五夜收锣时,各地自然村寨要把比赛中所获得的红彩系在锣、钹、鼓上面,正式交给寨上推选出来的负责管理的头人或族长妥为保管。传统的扽锣在正月十五以后就禁止活动,目的是让村民们专心准备春耕生产。

岑巩的扽锣是生活在古思州土地上的苗、侗、土家等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活动,寓含了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多重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扽锣的表演时间也不局限于春节,在其它重要的节假日或大型活动上,扽锣就更广泛地参与到民族节日和农耕庆典等活动上来。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四美农家”的不断推进,扽锣在岑巩县重新受到民众的喜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完整打出“扽锣”自成体系的复杂锣鼓点子技法的老一代传承人越发稀少,许多曲拍找不到传承人而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曾兴盛各村落的各类打击乐队远远没有恢复;农村青壮年人口大多外出打工,扽锣活动逐年减少……种种原因导致扽锣的传承链出现不完整甚至断裂的现象,有的村落甚至出现有锣无技的尴尬局面,需要及时给予抢救性保护,以期这一传统群众竞技项目能得到创新性发展。要保护和抢救业已面临消失的扽锣文化,当前亟需及时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加大收集整理扽锣曲目力度。据《岑巩县志》记载,古思州“扽锣”有“三棒鼓”“围鼓”“鸡拍翅”等近百种锣鼓曲拍,有的已演绎为固定曲谱。这些曲谱模仿天上飞鸟、地上走兽、水中游鱼和家禽家畜的形态、声音和动作,打出了许多生动多样的锣鼓花样。如《鸡啄米》《母鸡下蛋》《牛擦痒》《岩鹰展翅》《八八洗澡》《青蛙跳水》《喜鹊做窝》《阳雀催春》《老虎下山》《山羊翻坳》《野猪滚荡》《鲤鱼板子》《马蜂过坳》《猴子爬树》等等。多种不同乐器不同节拍的演奏与高低中音的和谐配合,更加突出了锣清脆洪亮、音域开阔的特点,使“扽锣”表现得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抢救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其二,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能扽锣文化保护和传播。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主管部门要通过民间扽锣艺人全方位展演各种锣鼓点子并影像记录,联合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积极运用虚拟数智人、AI全息影像等先进技术,让扽锣文化插上AI的翅膀,进一步“活”起来、潮起来。创建专门的扽锣音乐和表演视频的数字档案并向公众开放。同时创建扽锣在线平台,通过音乐、视频、图片和文字描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分享扽锣文化的音乐和视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扽锣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以通过VR头盔等方式,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扽锣表演,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这样可以扩大扽锣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其三,依托黔东南节日文化,把扽锣文化推向海内外文旅市场。黔东南州有各类民族节日300多项,“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亲身领略黔东南节日文化的风采已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扽锣文化是一种节日文化,一种显性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扽锣文化融入节日文化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让观众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是扽锣的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特性,抓住文旅市场的潜力和机遇,把扽锣文化推向文化和旅游市场,让扽锣文化成为黔东南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一道风景,更好地提升黔东南的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促进扽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四,把扽锣文化列入区域中小学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扽锣文化仅仅依靠民间自发的活动是难以确保这种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要确保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把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结合起来,系统培养新一代传承者。流行区中小学要自觉把扽锣文化列入学校教育,通过互动式学习和游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扽锣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扽锣文化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奠定坚实的根基,为更好地促进扽锣文化在流行区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其五,把扽锣文化列入当地文化遗产名录。据悉,目前扽锣还没有列入县级和州级文化遗产名录,要促进扽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项工作须加紧进行。一方面可以享受国家对各级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红利,更好促进扽锣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扽锣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增强他们传承非遗项目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有利于增强“魅力黔东南”和“多彩贵州”旅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成为岑巩文旅市场的新质生产力。

传承扽锣文化,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指示精神。“扽锣”文化是古思州苗乡侗寨、土家山村的独特风情,是目前省内唯一性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岑巩扽锣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急需组织专业团队利用科技对岑巩扽锣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和保护;加强对年轻人的传承培训,确保“扽锣”文化的技巧和内涵得以代代相传;政府要加大对扽锣文化的保护力度,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这样,“扽锣”这项具有黔东南风格、黔东南气派的群众竞技项目,就能够焕发新机,在和美乡村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 2024-06-19 1 1 黔东南日报 c257436.html 1 关于保护和抢救岑巩“扽锣”文化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