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近年来,无人机正从传统的航空领域,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正从娱乐飞行设备,逐渐转化为一种涉及各行业的新形态生产工具。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无人机开辟了空中新通道。然而,由于目前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责任、监管手段等方面的缺失,导致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无视禁飞法规的“黑飞”“乱飞”现象频发,给我公共安全带来隐患风险。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无人机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均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对于民用无人机的管理,2009年以来就陆续出台过《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等规定,但无人机“乱飞”“黑飞”乱象却有增无减。同时,尽管规定繁多,但多为临时性、指导性规定,有关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等相对滞后;什么时候能飞,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飞,“乱飞”“黑飞”受哪些处罚,这些核心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应严格执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推动相关管理进入新阶段,提高无人机“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同时,出台实施细则,在要求驾驶员“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对飞行操作实行“云管控”,飞行空域应有明确划分,等等。再者,构建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民用无人机标准体系,统一制定监管标准并完善配套措施。特别是,加大对“乱飞”“黑飞”的处罚力度,以此终结无人机“无人管”的尴尬现状。只有规范飞行、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无人机才能在法治航线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