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有两个地方,因一份深情的牵挂和坚定的使命紧紧相连——佛山与黔东南。从繁华的珠江之畔到秀美的苗侗之乡,跨山越海,挡不住佛山帮扶的坚定步伐。
2021年,按照国家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部署以及粤黔两省的工作安排,佛山市接替杭州市承担起了帮扶黔东南州的重任。从此,苗乡侗寨再启新篇章。
山海奔赴,这是一场跨越山川的爱的征途。三年间,佛山市帮扶干部怀揣着热忱与担当,毅然踏上这片陌生而充满期待的土地。他们告别熟悉的环境,离开温馨的家园,只为达成一个共同目标——助力黔东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两地共同发展。三年间,佛山市总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34.7亿元,强有力推动黔东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和进步,交出了高质量的东西部协作答卷。
协作防返贫 确保小康路上不掉队
脱贫之后,如何巩固成效并防止返贫?重在增强脱贫户“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子”。
日前,在丹寨县公共实训基地,焊工班的实训课正如火如荼举行。今年以来,当地与佛山市开展“订单”技能培训,涉及叉车司机、电工、焊工、网络创业(直播)等工种,惠及群众637人次。
“我们计划前往佛山走访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技能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培训急缺工种,并将收集到的岗位信息及时发布,做好学员的就业动员。”丹寨县公共实训基地运营负责人易国欢说。
三年来,佛山市通过采取“精准摸排发动、精准人岗匹配、精准订单培训、精准助企稳岗”四个举措,帮助黔东南州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248307人次,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856期,培训农村劳动力39953人次。推动黔东南州20所职业学校与大湾区118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超过6000名学生前往大湾区企业实习、就业。2.2万人成为佛山新市民。
来自雷山西江的李霜,在佛山开设黔东南特色美食餐饮店,不仅获得了佛山抖音地方民族特色菜品打卡排行榜第一名,在佛山创立的新黔味公司还吸纳了20多名黔东南籍群众就业。
此外,佛山市还在黔东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援建帮扶车间106个,引进纺织、预制菜、床上用品洗涤、羽毛球加工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98个产业项目严格落实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务工、带动生产、利润分红等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并肩兴产业 增强乡村发展内驱力
发展产业有助于积累乡村发展经济实力,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
时下,麻江县蓝莓迎来了成熟采摘期。作为全国最大的蓝莓产区之一,麻江县今年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56万亩(1亩=0.0667公顷)。
如何推动和引领蓝莓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至2024年,佛山市共计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8640万元支持麻江发展,推动麻江县蓝莓交易中心重点围绕贵州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一区三中心”建设,即贵州蓝莓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全国蓝莓最大原料(鲜果和冷冻果)交易中心、蓝莓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蓝莓产业信息大数据中心。
据介绍,麻江县蓝莓交易中心分为A区和B区同时建设。其中A区已经完成冻库、气调库(双温库)、加工厂、交易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购置安装了年加工能力0.4万吨的5条蓝莓产品加工生产线。目前,已有企业入驻园区,开展蓝莓鲜果储存、产品精深加工等业务。B区包括果蔬深加工产业园、果蔬交易市场、智慧冷库,也在稳步推进建设中。
蓝莓交易中心建成后,不仅健全完善麻江蓝莓产业的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发展,也将推动麻江县蓝莓产业从传统的“现货、现金、现场”贸易方式,升级为“线上交易、线下交割、实时结算”的现代交易方式,并通过蓝莓的互联网化流通,实现全国蓝莓交易信息大联通。
佛山市推动麻江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只是两地共建产业园的一个缩影。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