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六月的黔东南,放眼万山,田野披绿,瓜果飘香,丰收在望。行走乡间,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随处可见。
在黄平县平溪镇,4000余亩太子参迎来了收获季。在种植基地里,乡亲们有的挥锄深挖,有的在整理太子参,有的在装袋搬运,大家忙而有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这段时间,只要天气好,我这里每天有100多人来挖参。这两年的太子参市场比较好,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80元,今年在农丰村和长岭村种60亩,总产值40多万元,还是不错的。”平溪镇太子参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大海说道。
据了解,平溪镇自1994年试种太子参以来,种植规模逐年递增,由于太子参种植周期8至9个月,市场对口需求较大,经济效益好,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该镇有100余户参与种植,总面积4000余亩,带动就业2000余人,太子参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剑河县岑松镇食用菌产业园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忙碌在食用菌生产线上,菌棒装袋、培育,菌菇采摘、分拣、搬运、包装一气呵成。
2023年,剑河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食用菌产业园及部分食用菌基地开展技术改造以及管理经营。目前,该公司已建成菌棒全自动生产流水线,菌棒产能每天可产10万棒,鹿茸菇鲜菇产量达到了每日50吨,年产值达3亿元。菌菇干品主要销往华南、华中、西南等片区。
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优质化和绿色化的同时,不断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和构建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全力优化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全州纳入“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保供调度的规模以上种植、养殖生产基地超过1100个,全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超过320家。
记者从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总体气象条件较上年有利于农业生产,夏季粮油实现稳中有增。目前全州夏粮、油菜籽已完成收获83.16万亩、95.46万亩,收获基本结束。预计全州夏粮面积、总产、单产较上年分别增长 2.02%、4.33%、2.27%;油菜收获面积、产量、单产同比增长 3.61%、7.68%、3.93%;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75个,太子参、淫羊藿、茯苓等总产量预增,中药材总产量预计同比增长3.93%。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我州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