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龙晓慧 杨玉婷
6月26日,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绿稻如茵,生机盎然。
“‘田教授’,无人机飞得那么高,能保证喷药效果吗?”
“无人机喷洒农药省时省力,比人工打药更均匀。”
……
只见30余名村民正簇拥在一名身材瘦高、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身边,兴致勃勃地参加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田教授”一边耐心讲解,一边现场演示农药配制方法。
不一会儿,他将精心调配好的农药注入无人机容器,伴随着“嗡嗡”的旋翼转动声,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葱郁的稻田里。
“呵呵,我不姓田,而是姓陈。”培训休息空隙,记者采访了村民口中的“田教授”,这才知道,他叫陈龙,是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传统人工施药,100亩稻田需要10人作业一天,现在一台植保无人机2个小时就搞定了。”陈龙告诉记者。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至今已有48年历史。
如今,该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5万亩,覆盖全县1.2万余户农户,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多年来,岑巩县坚持“科技强种”战略,从“人工种田”到“机械下田”“无人机上天”,从“会种田”变身“慧种田”“屏幕上种田”,曾经的“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智力活”……
经过几十年的积淀,该县培养出300余名“慧”种田的杂交水稻制种农民技术员,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们为“田教授”,陈龙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21岁的陈龙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岑巩县种子公司,成为一名杂交水稻制种农民技术员。
“虽然历经20多年发展,但当时岑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还不足2000亩。”陈龙回忆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何将这块“芯片”做大做强?
陈龙坐不住了。
他一头“泡”进稻田里,从插秧、分蘖,到开花、抽穗……经常在稻丛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他发现传统的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栽秧法,耗时费力,产量还低,于是提出“高产靠插也靠发”的理念。
2003年,陈龙率团队在部分村寨建立试验点,探索杂交水稻制种“培育多蘖壮秧”新技术。
开始,有的村民不相信,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几十年都是这么干过来的,何苦瞎折腾?”
本想大干一场,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陈龙愁得睡不着。
“春达,租你家的田做试验,工钱开给你,收成也归你。”陈龙找到曾经跟自己学过制种技术的磨寨村村民周春达。
一咬牙,周春达答应了。
陈龙将租赁来的1.5亩田分成几小块,把父本秧苗栽成大株、双株、三角形3种不同的形状。
他几乎整日“泡”在试验田里,迎着晨曦而出,披着夕阳而归。
“最辛苦的是叶龄观察,每天都要按时识别和记录。”说起当初试验的艰辛,陈龙感慨不已。
烈日下,他经常一待就是一天,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双手也被泥水泡得泛白。
在田里站久了,他感觉腿上痒痒的,伸手一摸,两条腿上叮满了蚂蟥,一抓一大把,手上脚上全是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年测产下来,“父本三角栽秧法”优势明显,亩产370公斤。
“还真信对了!”周春达心服口服。
次年,陈龙和团队复试了60余亩,同一品种水稻,“父本三角栽秧法”比传统栽秧法亩产高出75公斤。
从2005年开始,岑巩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父本三角栽秧法”,平均亩产提高50余公斤,亩产值增加600余元。
2010年,陈龙团队选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获得“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随着栽培方法和移栽技术的改进,如今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万亩以上,年生产优质水稻良种800万公斤,产值达2亿余元。
近年来,陈龙还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出割叶机、播种器、施肥器等8项新型农机具产品,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无独有偶,记者在注溪镇周坪村采访时,还遇到了该县另一位“田教授”——杨代军。
年近六旬的杨代军,头戴草帽、脚穿胶鞋,裤腿上沾满泥巴,一副庄稼汉模样。
其貌不扬的他,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育种大王”。
“村里人喊我‘田教授’,其实我还当过‘洋教授’哩!”杨代军诙谐地说。
2008年,杨代军受种业公司委派,带领11人的制种技术团队到孟加拉国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水稻制种生产。此后,他又先后两次带队出国指导水稻制种,成为受人尊敬的“洋教授”。
近10年来,岑巩县先后有20余名“田教授”走出国门,前往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等1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授水稻制种技术。
“让我感到骄傲的是,能把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带到‘一带一路’国家,帮助他们解决粮食问题。”眺望眼前绿波荡漾的稻田,杨代军自豪地说。
他俯下身子,深情地抚摸着田边的秧苗,仔细察看它们的生长态势。
碧绿的秧苗在微风中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田教授”鞠躬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