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三年来,佛山市支持黔东南打造产业载体,投入10.98亿元支持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其中,投入8.72亿元,建设种植养殖示范基地294个、农产品精深加工71个、冷链物流设施17个、农产品交易中心10个,当地现代农业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
三年来,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401个、优强企业219家。培育壮大本土企业138家。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103.14亿元。成功认证11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推动山茶油、茶叶等10款产品成为“圳品”,实现“黔品入粤”。
三年来,支持建设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串联43个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新建和改造旅游民宿153栋,两地协同认证劳模(职工)疗休养、干部培训和研学基地73个,共建文旅示范村84个,协作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吸引“粤客游黔”。
携手创未来 激发人才交流向“新”力
人才交流在东西部协作中逐渐形成常态化机制,为两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
“蒋院长思路特别开阔,跟着他学习后,我自己可以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辨证治疗,患者病情也逐渐好转。”成为广东省名中医蒋开平的徒弟后,台江县民族中医院内二科执业医生余孝庭深有感触。
这几年,蒋开平帮扶团队成功把发展滞后的台江县民族中医院“扶”了起来,推动完成新院区改造搬迁,新建21个特色科室、2个名医工作室和3个专家工作室,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与2020年对比,2023年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门诊服务人次增长433.60%,住院服务人次增长119.43%。
在“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让当地教育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进展、新技术、新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山海守望心相连,人才踊跃“双向奔赴”。
三年来,佛山市选派74名党政干部和73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黔东南州帮扶,黔东南州选派204名党政干部、65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佛山市交流学习。党政干部“双向互派”、专技人才“双向交流”,上演了许多温暖感人的故事,涌现了大批无私忘我的人物。
一天连做12台手术与死神赛跑的“拼命三郎”郑晓东,台江县民族中学“守夜人”赖良才,冲锋在抗灾一线的陈再勋,长袖善舞的“答题人”陈宇莹、王志容,帮扶“学霸”吴文硕、邓伟文,为群众致富啃下硬骨头的“增收能手”劳文辉、王俭朴,“招商达人”关海权、贝为杭,“博士夫妻档”姚红与张珏“医”路“黔”行,通宵达旦奋战国考的全体干部人才……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展现了帮扶干部倾情奉献的时代群像。他们用真情和汗水构建起两地携手通往富裕生活的坚固桥梁。
人才互动交流,激发创新活力。
这三年,佛山市在黔东南州首创广东企业来黔投资奖补政策,首创佛山国企担纲、市场化投资建设佛黔东西部协作工业园区,首创贵州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等,不仅破解协作工作深层次问题,在全省得以推广,为粤黔两省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