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01日

彰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 以郎德苗寨为例

○ 文/通讯员 吴正光 图/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 宁

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大有裨益。不管旅游者是否意识到,远赴异乡旅游,主要是想欣赏风土人情。风土人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凡是到过郎德苗寨旅游的客人,都会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一、未入苗寨之前,便看到村寨四周郁郁葱葱,绿染长天;

二、在进寨山路上,村民摆下十二桌“拦路酒”,以“阻拦”客人行进的特殊方式将客人迎至寨门;

三、客人被簇拥到“铜鼓坪”上,观赏歌舞表演,并被村民邀请共跳“芦笙铜鼓舞”;

四、舞毕,随意串寨,登上吊脚楼,在美人靠上留影纪念;

五、散客留下,入住挂有“苗家乐”招牌的吊脚楼客房,晚上在敬酒歌声中吃“酸汤鱼”。

每个环节,都有文化,内涵丰富,值得关注——

“保寨树”的文化内涵

对于郎德苗寨的居住环境,可用山清水秀、竹木葱郁来形容,核心是苗族村民拥有值得称道的“树文化”。

苗族村民素来珍惜天然森林,在众多的乡规民约中都有保护森林的条款,对违规者处分极严。处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或罚其补种,或罚其钱财。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力更大。由于珍惜名木古树的传统,许多古树被视为有灵的“风水树”“保寨树”。凡是被视为“保寨树”的所有林木,一概不能砍伐,甚至枯枝败叶也不能扛回家烧。如有稚童无意犯忌,家人必以酒、鱼祭树,虔诚为其“赎罪”。村民认为,树木能给人类造福,对人有庇护作用,诚如民谚所言:“林茂粮丰人长寿”。这种朴素的环保意识,不属于封建迷信。

“拦路酒”的文化内涵

苗寨无论建于何处,不管住户多少,村头寨尾大都建有寨门。苗寨寨门,似门非门,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是一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俗建筑物。若是有形寨门,可能是架在溪上的板凳桥、风雨桥,也可能是长在路边的“保寨树”“保桥树”,或建于村口的岩菩萨、保爷凳。此类“寨门”,村民心中有数,外人不易察觉。即便是名副其实的山寨门,也不过是村寨内外的一种标志而已,无需关闭。苗寨寨门是村民迎来送往,与客人唱拦路歌、向客人敬拦路酒的公共场所。寨门拦路酒多用牛角杯。其时,许多村寨将芦笙队横排于寨门外的田坎上,鼓腮劲吹,山鸣谷应,宾主在热烈气氛中举行饶有风趣的进寨仪式:主人唱一首歌,客人喝一口酒,手脚麻利的村姑速将一大块肉塞进客人嘴中,引起一阵欢笑。每当过苗年、“吃鼓藏”杀牛祭祖,送客过寨门,除群集于寨门唱歌、喝酒外,还举行妙趣横生的打酒印、拴彩带、挂红蛋等仪式。客人以“收入”的“酒印”多、彩带多、红蛋多为荣耀。有人竟将“酒印”保留好几天,舍不得洗掉。

寨门送客,对于未婚青年男女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苗族自古聚族而居,寨内互不婚配。婚恋活动除农闲集体“游方”外,多借助节日互访或婚嫁走亲中的“寨门对歌”来进行。寨门对歌,一唱就是几个时辰,寨门成了播种爱情的地方,因此是有情人最难离开的地方。

“踩铜鼓”的文化内涵

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长期使用的一种古代打击乐器,逢年过节,苗岭山区的苗族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围着铜鼓转圈,踏着鼓声的节拍,跳起古老的舞蹈,人们叫做“踩铜鼓”。在苗族高度聚居的苗岭山区,一般每个寨子都有一个“铜鼓坪”,有的是几个小寨共有一个“铜鼓坪”,郎德苗寨则有新老两个“铜鼓坪”。在众多的“铜鼓坪”中,郎德苗寨的新“铜鼓坪”全用鹅卵石仿铜鼓鼓面纹饰精心铺设,形同一面巨大的铜鼓。到了要“踩铜鼓”的时候,先用甜酒祭铜鼓,谓之“醒鼓”,然后将鼓“请”到“铜鼓坪”上,悬于牛角形“铜鼓柱”下,再用甜酒祭一番。“踩铜鼓”时,中老年在里圈,青少年在外圈。中老年行列中,男子在前,妇女在后;青少年行列中,盛装在前,便装在后;盛装行列中,头戴银冠并插银角的在前,只戴银冠没有银角的在后。各色队伍中,皆是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这种节奏缓慢、舞姿稳健的集体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祖活动。郎德苗寨“踩铜鼓”,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旅游的需要,已由从前的祭祖、“娱神”,演变为今日的表演、“娱人”,而且主要还是“娱”客人。此举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民族文化活动,在时代精神引导下,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美人靠”的文化内涵

在苗岭山区旅行,只要看到吊脚楼上安装有宽敞明亮的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人家无疑。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而立,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饱览“青山绿水苍翠欲滴、云卷云舒变幻无穷”的山区景色。美人靠多半安装在吊脚楼二楼堂屋外廊上,下面是通道,每当行人过此,不论认识与否,楼上楼下总要打个招呼,遇到生人格外热情,这是苗家的规矩。美人靠两端柱子上挂有镜子,堪称苗族女子的开放式梳妆台。姑娘们常爱坐在美人靠上做针线。三三两两,梳着古代发型,头戴耀眼饰物的苗族村姑,哼着小调,坐在美人靠上绣花,是苗岭山区的特有景致。

苗族村民在吊脚楼上安装美人靠,用意良多。主要是方便姑娘们在此梳妆打扮,纺纱织布,飞针走线,制作服饰,准备嫁妆。从某种意义上说,苗寨美人靠是苗族姑娘的开放式闺房。当然,也是家庭主妇尤其是小媳妇们为自己、为家人特别是为婴幼儿缝制衣服的家庭作坊。苗族姑娘擅长女红,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有美人靠的一份功劳。换言之,苗寨美人靠,既是苗族姑娘的开放式闺房,又是苗族服装的家庭式作坊,文物与“非遗”,两者相结合。

“酸汤鱼”的文化内涵

来到苗族村寨,无论你坐在谁家吊脚楼的美人靠上小憩,都会看到屋檐下存放有琳琅满目的鱼网、鱼罾、鱼篼、鱼罩、鱼叉、鱼夹、鱼篓之类渔具。凭借这些捕鱼工具,无论何时下水,都不会空手而归。至于稻田捕鱼,堪称唾手可得。苗族村民喜欢鱼,乃生产、生活使然。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苗寨做客,苗族同胞都会摆设“鱼宴”款待。那鱼菜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辣椒炒鱼、豆腐烩鱼、油炸小鱼、火烧鲤鱼、坛子腌鱼、酸汤煮鱼,等等,后者便是闻名中外的美味佳肴“苗族酸汤鱼”了。“苗族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佳肴,制作技艺独特,客观上符合当下崇尚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盐和适当补酸”的美食学要求。

彰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文化和旅游部门有责任向文化旅游爱好者说清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像博物馆工作者将展品向观众解说清楚一样。这就要求我们的导游者,我们的旅行社,我们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对旅游资源深入研究,力争了如指掌。

黔东南是贵州著名的旅游热点,甚至可以说是国内外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热点,非常值得关注。需要关注的地方有许多,最重要的是关注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希望文化和旅游部门在“看门道”上下功夫,以提高黔东南文化旅游的含金量。办法是在相应位置设置说明牌,书写中文和外文。应将说明文字印刷成小册子,如像博物馆办展览印刷《简介》那样。

郎德苗寨,寨子不大,可名声不小,堪称苗岭山区、清水江畔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其头衔主要有: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以郎德苗寨为例,彰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好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宣传工作,很有必要。

郎德苗寨踩铜鼓

--> 2024-07-01 —— 以郎德苗寨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58741.html 1 彰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