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清
六月中旬的一天,在几位文友的聚会上,听说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老师要来丹寨。他要拍摄一部反映贵州发展变化《岁月未蹉跎》的纪录片,而丹寨作为一个拍摄点。我知道,叶辛老师在《山花》任主编时,就和贵州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韦文扬老师有着很深的缘分,他肯定不会忘记韦文扬老师,也不会忘记孕育了《山》《水》《蛊》系列的丹寨这片土地。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对叶辛老师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爱不释手,自然也对叶辛老师非常敬仰。听说叶辛老师要来丹寨,自然激动不已。
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繁重学业的间隙,总是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寻觅着心灵的慰藉。叶辛老师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深深地感动着我。那发黄的书页,就是一个血泪与欢乐、青春与梦想的世界。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梦想与挣扎,我为柯碧舟、杜见春的流泪而流泪,也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直到现在,柯碧舟、杜见春避雨相遇、篝火夜谈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如朦胧的初恋,我做起了文学的梦想。试着写一些豆腐块的文字向报刊投稿,当然都是石沉大海。记得我向《山花》投去几篇不伦不类的稿件,还附了一封信,诉说了我多次投稿不成功的焦虑,居然还得到了叶辛老师的回信。信的大意是说,你是一个文学苗子,要多多练笔,年纪轻轻的,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大器晚成者何不少见。叶辛老师的回信虽然丢失了,但内容仍然记忆犹新。
《山花》是大刊名刊,编辑部不知道每天收到多少稿件和信件,叶辛老师能给我这样一个不知名的文学苗子回信,可以想象他的文学责任与精神,对文学青年爱好者那颗炽热心肠和那一份沉甸甸的关爱,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温暖如春。
贵州,叶辛老师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脉络。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犹如潺潺溪流,绵延不绝。那巍峨的山峦、广袤的田野、淳朴的民风,无一不是他情感的寄托。在叶辛老师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贵州的深情厚意。这里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承载了他的梦想与追求。他把贵州视为心灵的归宿,每年的归来,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之旅。
在这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叶辛老师因拍摄《岁月未蹉跎》来到丹寨。雨滴不停地敲打着窗棂,清脆的声响似在诉说着悠悠往事。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的心却满是炽热与激动,因为这一天,我将见到了叶辛老师,那位在我青春岁月里曾经给我鼓励的文学巨匠。
我们在高速公路口接到叶辛老师一行。初见叶辛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位个子不高,性格温和的老人。他面容清癯,额头宽阔,几缕银丝点缀其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他的双眼明亮有神,深邃而富有内涵,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挺直的鼻梁下,嘴唇线条分明,嘴角常含着一抹温和的笑意。面庞上的皱纹,是他阅历与思考的见证。
虽然阴雨连绵,卡拉银匠村却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在一栋苗家的绣房里,“叶辛、韦文扬作品阅读分享会”正在进行。丹寨的文学爱好者和师生代表,用普通话和丹寨方言朗诵了韦文扬的小说作品《蛊》的片段。读书会上,大家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分享着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叶辛老师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听着,微微地笑着。此时,他给我的印象是:好像不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是当地一位慈祥的老人。
叶辛老师认真聆听了每一位朗诵者的演绎后,和大家进行了热忱的交流。他从《蛊》的创作、刊发、出版,到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并将他和韦文扬老师交往的往事娓娓道来,仿佛像一位长者,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不谈高深的理论,就谈创作实践,浅显易懂。每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如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对作品细致入微又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大家对他的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也对他在文学之路上的执着与坚守更加钦佩。他的话语如同潺潺溪流,轻轻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滋养着我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渴望。
丹寨民族中学的报告大厅,座无虚席。一场“叶辛文学专题讲座”正在进行。学校的几百名师生与本地的三十多位文学爱好者,正在聆听叶辛老师讲课。叶辛老师仍然不谈高深理论,就谈自己的创作实践。他深情地讲述了他的知青生活历程与创作经历,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他说,知青岁月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那些艰苦的日子,那些朴实的乡亲,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在广阔的天地里,他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洞悉了人性的美丑善恶。他曾与乡亲们并肩在烈日下辛勤耕耘,汗水湿透脊背,却也因此收获了坚韧与毅力;他曾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浩瀚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正是这些丰富而深刻的经历,让他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聆听着叶辛老师的讲述,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他在田间挥汗如雨,衣衫被汗水浸湿;又仿佛看到他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将内心的情感化作动人的文字。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我深知,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与不懈坚持。每一个诞生的文字,都承载着他的心血与期望;每一部完成的作品,都是他对生活的深情倾诉。
我懂得叶辛老师的良苦用心,他用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只要坚持与努力,勤奋耕耘,文学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延伸。
讲座结束后,我看着叶辛老师正热情地为学生们购书签名,一种感慨涌上心头。叶辛老师与共和国同龄,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仍然精神矍铄,目光中透露出智慧和坚定,即便年逾古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也从未减退。他热情地与年轻一代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杰出作家的风采,更是一种坚韧不拔、永不停歇的人生态度。
叶辛老师从蹉跎的岁月中走来,为拍摄《岁月未蹉跎》而来,他的岁月从来未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