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体中心记者 潘春春 通讯员 蒋辉倩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凯里市舟溪镇“凯里酸汤”原料基地,放眼田畴,一垄垄长势整齐的辣椒,一排排挂果正旺的番茄架,一串串喜人的红色,与基地旁连绵起伏的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农事生产画卷。
“今年雨水太多,茄科作物又最怕高温高湿,面对这样的气候环境,黔东南州农科院酸汤原料团队采取全程精细化的栽培管理模式,以保障基地内酸汤原料品种的展示效果。”基地合作实施主体单位贵州旭日農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卫旭与记者分享近期番茄的成长过程。
为保证基地建设质量,黔东南州农科院组织酸汤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对番茄、辣椒等酸汤原料作物生产开展了精细化管理。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定植期重点防治地下害虫,移栽存活后采取灌根和叶面喷施的方式定向施药,并于结果期喷洒全元素叶面肥,保障番茄、辣椒的品质和产量。
舟溪镇酸汤原料基地共计种植规模60亩(1亩=0.0667公顷),基地内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特征、不同用途分为5个片区,全程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酸汤原料品质。
“农业生产环环相扣,如果缺失了其中一个部分,就会影响下一个栽培环节的质量,甚至会导致课题的失败。”黔东南州农科院蔬菜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王正文和团队成员在基地的试验地里拿着卷尺、电子秤等器具详细地记录着每个展示品种的植物学性状。
质量是农产品的核心,做好“凯里酸汤”原料供给就是要在原材料的质量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要保证番茄和辣椒的原有口感和风味,另一方面要保证辣椒、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黔东南州农科院酸汤科研团队严格按照《辣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贵州辣椒田间测产规范》等规范文件,对各个品种主要的农艺性状,包括茎粗、株高、株幅、果纵径、果梗长、果肉厚、单株果数、单果质量等,全过程跟踪记录相关数据并采集图像,撰写单项品种记载本,确保每一个品种的生长过程有数据、有照片、有依据。
科学的试验示范开展方式,让基地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迹可循,以全过程跟踪的形式保障了酸汤原料的产出质量。
“我们常常觉得本地番茄和辣椒制作的酸汤更好吃,但是真让我们说出其中区别,我们也讲不出来,只是觉得那是一种感觉。其实所谓的感觉,从酸汤制作工艺的角度来说,叫做口感、风格,而从我们农业工作者的专业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农作物的内含物的差别。”黔东南州农科院酸汤原料科研团队组长、高级农艺师石细敏告诉记者。
为了讲清楚本地番茄和辣椒“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怎么才能更好”,黔东南州农科院酸汤科研团队对基地内的品种开展了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每一个品种对应开具品质检测报告,使得各个品种的内含物指标以数据的形式实现可视化。
石细敏介绍道,开展品质化分析,让每一个酸汤原料推介品种有了自己的“体检报告”,从更专业的角度阐明了本地品种的特性,同时也充分展示出“凯里酸汤”原料基地在高标准管理下的成果。
黔东南州农科院酸汤科研团队长期坚持开展对我州本地特色番茄和辣椒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工作,筛选和选育了一批适宜于我州栽培、受消费者喜爱的酸汤原料品种。基于“凯里酸汤”产业原料供给需求,该团队长期以来在全州范围内收集的本地特色番茄、辣椒等品种的种质资源成果,重点开展本土番茄和辣椒品种提纯复壮及扩繁等试验研究,不断做强酸汤原料供给,匠心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