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2019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变更认定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全州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近年来实际发展情况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当规模质量处于落后水平、发展路径难以明晰时,改革,成了黔东南高新区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
今年4月,在黔东南高新区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州委州政府赋予了黔东南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改革开放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的重要使命,支持高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大胆试、大胆改。凯里市与高新区进行了社会事务及历史遗留问题的移交,全力支持高新区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改革启动以来,高新区“去行政化”重整行装,在管理上选优配强园区领导班子,并起草了《黔东南高新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送审稿)》,实行“管委会+公司”的运行模式,将高新区在编人员与运营集团公司职工进行交叉任职。同时,建立职员末位淘汰制和创新薪酬奖励分配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激发高新区干事创业的激情。
黔东南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社会事务剥离是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环,高新区将回归主责主业,确保到2026年底实现三年内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任务,力争建成100亿级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谋定而后动,蹄疾而步稳。围绕“三大定位”目标要求,高新区结合黔东南发展优势,把大健康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六大行动”,大抓产业、大抓工业,引领和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
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4月26日,该企业与高新区签订了年产36亿颗半导体集成电路和霍尔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协议。项目落地后,年产值预计达6000万元。
近日,在贵州众仁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操作挖机和推土机来回作业。由该公司实施建设的三栋厂房以及办公楼已于4月启动,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
据了解,众仁康公司是2017年政府招商引进的一家药企,2018年在开发区实现土地摘牌。“因为一些政策调整的原因,导致摘牌地块闲置了几年。”该公司董事长李华明告诉记者,现在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多次找到公司洽谈,公司也比较看好酸汤食品发展前景,所以双方希望盘活这块闲置土地,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打造酸汤产业集群助一臂之力。
目前,高新区规划了900亩(1亩=0.0667公顷)地建设酸汤产业园,目标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酸汤产业发展基地,建成后将汇聚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有实力有知名度的酸汤品牌,形成酸汤产业集群。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约发展,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高新区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格局再塑。
今年1月至5月,短短几个月,高新区共计签约15个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7.16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50.9%,签约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明显增长,今年上半年投资总额接近去年全年投资总额。
“从签约的项目看,今年工业项目招引量有所增长,除了两个项目为三产,其余都是工业项目。”黔东南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吴梓然说,园区招引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总体符合高新区目前以大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大数据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为特色产业的招引体系。
如果说项目招引的变化折射出了高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探索,那么如何吸引“金疙瘩”落地,高新区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大项目落地带动大发展的基础。
今年5月8日,黔东南高新区“企业之家”正式运行,成为全州第一家设置政务服务综合窗口的园区,这也标志着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俊美说,高新区还组建了“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以一名业务骨干包保一家企业的方式,主动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数据跑”“干部跑”代替“企业跑”,为企业在高新区安心生产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政策环境好、产业环境好、人文环境好。实践证明,我们选对了。下步将把生产一步步转到贵州来。”贵州新园特种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南新道出在高新区投资建设的真实感受。
据悉,目前高新区在谈招商引资重点项目29个,拟投资155.45亿元。从总体形势上看,今年在谈大项目、优质项目都有所突破,比如国药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投资26亿元、中清国投6G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30亿元,以及国兴物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
随着一股股产业创新的热潮涌动,一个个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向新而行,向上攀登,充满活力的高新区,升腾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