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义环 吴鹏程
“每一个点小0.5毫米,然后剪成最细的一条丝。”
眼前正在给大家讲授银饰锻制技艺的就是李开琼,她出生于银匠世家,家中长辈几代人都传承着银饰雕刻及锻造技艺,她除了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贵州银花妆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创办于2016年 1月,主要从事银饰、刺绣及民族工艺品的传承、生产、销售、研发与创新。
侗族银饰工艺种类较多,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准价值的要数花丝镶嵌技术和侗族银饰的拉丝工艺,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开琼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她努力让侗族的手工艺品走出大山,打造侗族银饰品牌,让民族工艺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
“侗族银饰非常精美,但还是卖不起价格,所以我想把它打造成品牌,让广大匠人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价值。”李开琼说,国外的一些奢侈品包包、首饰,都是纯手工制作,而侗族的银饰也是纯手工制作,但两者的价格却相差甚远,这其中品牌打造是关键,所以这也是她创立“银花妆”品牌的初衷。
“一根999银原料,需要经过52次反复抽拉,最后拉出和头发一样细的银丝,再进行搓丝、掐花、镶嵌等30多道工序而成为一件饰品,其中没有一个焊接点。”李开琼向记者介绍,“银花妆”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拉丝工艺让成品正反两面都精美绝伦。
“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李开琼说,如何去打造好一个品牌,需要不懈地探索,但她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品牌的宣传推广需要更多人的力量。如今她除了向更多的人传授银饰制作技艺,还带着女儿一起为银饰品牌的打造努力着。
“我妈做一件作品通常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成一件好作品。”李开琼的女儿罗朝玉说道。21岁的罗朝玉去年刚大学毕业,学习珠宝设计专业的她现在全身心在跟随母亲学习侗族银饰锻制,掐、填、攒、焊等每一个传统技法,她都学得很认真,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制作出一件能得到母亲认可的作品。
传承好老手艺,才能激活新动力。现在,李开琼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将乡村非遗活化利用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互融互促,调动村民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建立共享机制,拓展乡村文化产业链条。李开琼也在努力把侗族的银饰做成品牌,她计划参加全球各大珠宝工艺展会,将“银花妆”产品大力推广出去,弘扬中华民族工艺。据悉,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手工技艺,贵州银花妆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一所60平方米的侗族银饰传习所、200平方米的锦绣家园展示体验馆及民族示范产业基地和1250平方米的厂房,申报核心国家级发明专利19项,获得发明授权5项,实用新型2项,实质审查生效12项。
在非遗传承实践中,李开琼用手中的小锤一锤一锤地敲出一幅乡村振兴“锦绣图”,她说:“这些年,通过设班培训、长期结对等方法,把民族地区的银饰产业振兴起来,帮助更多的手艺人提高技艺、增加收入,一大批村民通过自己的手工劳动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