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春春 通讯员 杨子昆
近年来,镇远县积极探索创新,以“四诊法”为引领,建立健全特困供养人员主动发现机制,为弱势群体编织起一张温暖而坚实的“保障网”,生动践行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人文关怀与创新精神。
在镇远县羊场镇半屯村,杨大爷为特困供养人员。今年已经60岁的他,至今未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生活渐渐地充满了艰辛和无助。镇远县民政局在一次下村走访时,发现杨大爷生活困难,工作人员多次与他进行交流,倾听他的心声。
“我年纪大了,身体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赚不了什么钱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往后的生活能够有保障。”工作人员将杨大爷的诉求一一记下,并承诺一定会给他全方面的保障。
在了解杨大爷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后,该户符合特困供养人员,优先将杨大爷的房子纳入了住房保障范围内,并给予他一定的生活费用和物资救助,用于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开销,包括食品、衣物、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像杨大爷这样的例子在镇远县还有很多。通过“四诊法”,镇远县发现并解决了一大批特困供养人员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镇远县的民政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各个村寨,主动排查特困供养人员的情况。据悉,目前镇远县民政局制定了《健全完善民政对象实行零报告制度》《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县民政局关于抓紧解决城乡低保“单人保”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印发主动发现工作提示单,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利用城乡低保、重大疾病、残疾人等台账,开展数据比对、分析、反馈,并主动发现特困供养人员。截至目前,共印发关于主动发现的文件和工作提示6个,2024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符合特困供养人员113户113人。
近日,州扶贫督导组在检查羊场镇半屯村时,发现李大哥是低保户,全失能人员。经走访核实,李大哥只是语言、听力多重一级残疾,不符合特困供养人员的重度残疾,经与乡镇多次沟通,李大哥办得残疾证后纳入了特困供养人员。
镇远县民政部门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信访、上级检查等渠道收集社会救助信息,第一时间入户核查并及时反馈结果。截至目前,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信访、上级检查等渠道纳入特困供养3户4人。以城乡低保年度核查为契机,重点对所有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潜在救助对象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做到人员清、底数清、情况明,确保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特困供养人员799户836人,月发放特困供养费86.57万元。2024年5月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后主动发现特困供养人员46户46人。
在报京乡报友村,有一位一级视力残疾的王阿姨。通过“四诊法”,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走访核实,次月便将她纳入了特困供养人员。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对于张阿姨其他疾病的医疗费用,在经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还会获得相应的救助和补贴,以确保她能够得到必要的医疗救治。
镇远县民政部门积极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社会救助+社会购买、社会救助+慈善慰问”等模式,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发放特困供养人员资金578.59万元,慈善慰问特困供养人员5人。
另外,镇远县还通过购买服务,配齐社会救助协理员,着力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不足问题。明确129个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全面实施主动发现“零报告”工作机制,不断压实驻村干部和村居委员会责任,明确村居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应立即向乡镇报告,实行村居每周向乡镇 “零报告”,乡镇每半月向县民政局“零报告”,县民政局每月向州民政局“零报告”。今年以来,村居向乡镇“零报告”3612次,乡镇向县民政局“零报告”14次,共发现新增特困供养人员113人。
镇远县的“四诊法”不仅解决了特困供养人员的物质需求,还注重他们的精神关爱。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邀请特困供养人员参与,让他们在享受物质保障的同时,也能丰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