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17日

我国侗戏传承创新的发展问题思考

□ 张春艳

一、引言

侗戏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在现代场域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侗族地区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体验基质。侗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些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有成果为研究侗戏传承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

侗戏作为中国137个剧种(其中少数民族剧种22个)中的一种,是侗族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侗戏传承发展、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现代背景下的侗戏传承危机与体验旅游下的发展机遇

侗戏最早由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的吴文采先生创作,吴文采的《李旦凤姣》和《梅良玉》成功上演标志着侗戏的形成,同时象征着侗族文化向文明社会跨越了一大步。侗戏采用侗语道白侗歌演唱的方式展演,克服了侗族人因语言障碍看不懂 “汉戏”的局限性,因而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侗戏先后经历了“孕育萌芽阶段”→“发展传播阶段”→“繁荣高潮阶段”→“徘徊挫折阶段”→“复苏革新阶段”,现代化背景下,侗戏又沦落到了“回落濒危阶段”,传承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亟须抢救和扶持。

(一)现代背景下侗戏传承危机的表现及其根源

1、大众文化的冲击和侗戏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侗戏需求主体不足。侗戏从形成之初就带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采用侗语道白侗歌演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展演,从台词道白到唱词音调所用的语言都是侗语;另一方面从剧本题材来看,除了最初的两部侗戏剧本《李旦凤姣》和《梅良玉》是借鉴汉族传书《朱砂印》和《二度梅》,之后的侗戏剧本均取材于侗族地区现实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文化引入侗族地区,侗戏在侗族地区的艺术垄断地位难以为继,这是侗戏需求乏力的社会背景。其次,从侗戏需求主体来看,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侗戏老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大批外出打工,“空心村”大量呈现,包括地理空间的空心化、人的空心化和文化的空心化,侗戏需求主体急剧减少。最后,从侗戏自身的特点来看,一是侗戏表演是一项重大工程,剧本庞杂,涉及演员多,演出时间长,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如《金汉列美》涉及的人物达65个,《珠郎娘美》有400多首歌,6700多行;二是演出程序和习俗较多,除了台上正式演出还包括台前幕后、演出前演出后的一套基本程序,主要有:化妆→立坛请师→开台戏→报幕→正场戏→谢幕等等。侗戏演出,尤其是外出“为也”习俗较多,场面活跃有趣,包括:“下帖子”“挂彩旗”“送晌午饭”“跳加官”“唱对台戏”和兄妹不演恋人或夫妻等;三是侗戏采用侗语道白侗歌演唱的表现形式导致侗戏受众局限于侗族群众;四是侗戏质朴的演出场景、单调乏味的旋律和一成不变的横“∞”步伐弱化了侗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现代化背景下侗戏需求主体不足的内在和外部因素。在内外因的持续发酵中,侗戏步入回落濒危阶段,传承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亟须抢救和扶持。

2、侗戏班的地位降低引发侗戏供给乏力。在侗戏的发展繁荣时期,各村寨甚至村小组均组建了代表本村本组经济文化实力的侗戏班,侗戏班成员大体包括 “掌簿戏师”、 侗戏演员和侗戏伴奏乐队。侗戏班在侗寨享有极高的威望,特别是“掌簿戏师”被视为“侗族文人”的化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就了大量有名的侗戏戏师,如:侗戏鼻祖吴文采、侗戏祖师张鸿干、从江县洒洞戏师梁少华等。在侗戏戏师的潜心创作下,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侗戏剧目,侗戏演员直线增加,表演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伴奏器乐趋于多样化。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下,侗戏供求主体都在抢抓经济,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文化的极大丰富,侗戏不再是侗族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方式,侗戏班的荣耀受到弱化,侗戏戏师的威望遭受撼动。在侗族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的背景下,许多侗戏班因人员不足而解散,随着老一代戏师的相继离世,新一代戏师的严重匮乏,侗戏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从侗戏剧目来看,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剧目,如:《女儿也是后传人》《打工》等,但是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剧目不多。最后,虽然侗戏表演场景有了很大改善、演员表演更加生动、表情惟妙惟肖,但是侗戏表演创新性不足,侗戏传承遭遇式微。

(二)体验旅游下侗戏创新发展的机遇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是旅游的核心,体验型旅游文化产品,是为旅游者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某种与他们日常生活状态有着相当差异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影响。在现代化背景下,打工潮兴起,侗戏老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大批外出打工,侗戏传承难以为继。在党和国家政策利好的环境下,体验经济逐步波及少数民族村寨,体验旅游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侗戏体验旅游,在发展侗族区域经济的同时为侗戏的传承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首先,在体验旅游背景下,大量非侗族同胞走进侗族村寨体验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形成潜在的侗戏传承主体。通过合理的开发打造,侗戏作为一项体验旅游产品预期形成较高的市场价值并将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侗戏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侗戏舞台背景质朴,但侗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鲜明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演员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特别是演员动听的唱词和乐师优美独特的器乐旋律能给外来游客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而侗戏演出的系列程序和习俗蕴含着侗族悠久的民族文化,给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异域文化提供了可行性。语言不通是外来游客欣赏体验侗戏的最大障碍,在提倡快进漫游的体验式旅游背景下,教游客学一句侗语、唱一句侗歌、扮演一个侗戏角色、当一回侗家人等等,是侗戏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点。最后,侗戏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然性。近年来,侗戏出现了萧条回落的倾向,但并没有消弭殆尽,本民族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对侗戏这一质朴的艺术形态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体验旅游背景下借助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红利打造侗戏体验旅游产品,挖掘新的侗戏供需主体成为侗戏创新传承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体验旅游的侗戏传承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方面在体验经济的原动力、富余资金和时间的拉动力、政策激励的推动力、交通改善的支撑力、异域文化的吸引力和体验旅游的助推力等“需求六力”合力作用下,侗戏需求潜力获得释放;另一方面在追逐利益的原动力、广泛民间艺人的拉动力、环境开放的推动力、平台搭建的支撑力、本族文化自觉的牵引力和体验旅游的助推力等“供给六力”合力作用下,侗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实现。

体验旅游为侗戏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血脉和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侗戏的有效传承还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第一,结合区域特色,强化侗戏与其他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的链融合度;第二,依托侗戏的供需市场,从题材、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侗戏进行革新;第三,深度挖掘侗戏体验旅游产品群,进而促进民族文化资本化。在多方合力作用下,侗戏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加速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侗戏是集侗族歌唱、念诵、讲述和表演等文化艺术为一体形成的有说唱有表演的侗族民间戏曲,是植根于侗族文学沃土上的民族优秀文艺形式,是绽放在中华民族艺苑中的奇葩,为世代生活在湘、黔、桂毗邻交汇聚居的数百万侗族同胞所喜爱。同时,侗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将少数民族村寨体验游与侗戏传承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是一项创造性的构想,预期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如何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达成预期效果需要同时考虑一些可能的不利因素:首先,侗戏体验旅游是一项全新的创举,没有可资借鉴的模式;其次,侗戏生存的本土环境有待完善,新的生存空间尚未开拓,侗戏的特点决定了侗戏传播空间囿于侗族村寨,而农村的“空心化”破坏了侗戏生存空间,本土的侗戏传播主体匮乏;再次,侗戏体验产品设计面临巨大挑战,旅游体验产品设计直接影响着体验旅游质量,体验旅游质量是旅游者行为激发的力量,是体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如何设计出契合侗戏供需市场的体验旅游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系凯里学院旅游学院教授)

--> 2024-07-17 1 1 黔东南日报 c261178.html 1 我国侗戏传承创新的发展问题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