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17日

推动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

—— 记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

○ 通讯员 吴倩

罗丽萍,榕江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兴华乡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借助“村超”爆火的契机,她积极组织推动摆贝村非遗特色项目和产业发展,随着村里住、吃、游、学等消费点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摆贝村以非遗为主体的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

借“村超”东风,带着干群去摆摊

2023年6月,贵州“村超”火爆出圈,摆贝村的非遗啦啦队、芦笙舞、蜡染、幡旗、鼓藏节、“村超”爷爷等关键词传遍网络,让正在参加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还未正式上任的罗丽萍看到了非遗的发展契机。

“我当时急得不行,白天没时间,只能晚上给村党支部书记刘正文打电话,三天之后才把各项细节初定下来。”罗丽萍负责联系县文旅局争取“村超”公益摊位,刘正文负责组织群众赶制蜡染服饰,摆贝村第一次在她的引导下“动了起来”。

培训结束后,罗丽萍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群众去“村超”现场摆摊。

“以前,大家都是在家等着游客上门来买,渠道多是靠熟人介绍,销售模式传统。摆摊那段时间,大家才接触到流量、短视频、带货、直播这些词,见识了新媒体的力量。”刘正文感慨道。此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始排班出摊,并有意识地带群众分批参与。

随着罗丽萍对直播带货的探索,摆贝村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浏览量持续增长,仅2023年“村超”赛事的两个月,村“两委”的销售额就超过6万元。4个非遗传承人的人均销售额超过15万元。

“罗书记爱钻研,好点子多,大家越来越相信她。我们开始搭档拍视频、搞直播,我负责拍,她负责介绍,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了进来。”说起自己的搭档,村民张学实满是佩服。

善用流量,让群众吃上文化饭

“村超”流量带来了订单,省政协以蜡染刺绣车间为主体建起来的村集体经济终于实现盈利。但罗丽萍并未止步于此,随着如何把“村超”流量导入摆贝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思考,“村超”流量变经济“增量”的蓝图逐渐在她脑海中清晰起来。

在罗丽萍的推动下,摆贝村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展厅设施逐步完善、村级新媒体直播间投入使用,“村超”爷爷、蜡染、非遗传承人等摆贝IP找到了稳定的“上线”平台。2023年,由非遗中心提供主要资金、驻村工作队联络策划、村“两委”组织实施的“苗年”活动也在11月顺利结束,大量媒体的进入,让摆贝村的流量再次跨越提升。

在“苗年”活动中,罗丽萍结识了著名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彭景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笑着说:“我当时也是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主动问他,可不可以当我们村的名誉村长,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让我开心得不行。”借助名誉村长的技术、人脉,文化学者、企业家等纷纷慕名而来,让摆贝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选择。

优化人才结构,推动非遗发展

为增加非遗产品附加值,优化摆贝村非遗人才梯队结构,罗丽萍先后整理了苗族服饰及刺绣技艺、苗族古歌等11个项目和42名村民的“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材料。

“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有手艺,但‘非遗传承人’却只有4个老奶奶,如果能全部申报下来,大家无论是参与蜡染车间代工还是自己带货直播,都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罗丽萍看来,人才就是摆贝村非遗发展的基础。

“90后”夫妻龚良兰和潘发勇也在这批“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名单中。妻子擅长蜡染、丈夫擅长芦笙舞,是“村超”之后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也是最早跟着罗丽萍到“村超”摆摊的群众。见识到新媒体的力量之后,便跟着罗丽萍、张学实一起研究短视频和直播。在罗丽萍的鼓励下,夫妻俩开办了“月亮山部落”蜡染作坊,通过新媒体引流,线上线下出售自己的蜡染作品,每月都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罗丽萍到任的近一年时间里,摆贝村引进的“栖山海民宿”顺利投入运营,村集体公司开办的两栋村集体民宿也已完工。在新媒体的赋能下,摆贝苗王手搓辣椒、摆贝苗王酸汤逐步打开销路,张学实运营的“时光”抖音账号把全县12万株金丝楠木树苗销售一空,原有的蜡染、苗族刺绣等产品越来越被大众所知晓,前来定制、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

2023年,全村非遗相关产业共计收入8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11.74%,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93.97%。随着住、吃、游、学等消费点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摆贝村以非遗为主体的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

--> 2024-07-17 —— 记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 1 1 黔东南日报 c261194.html 1 推动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