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7月18日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杨光能

防城港市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之一,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近年来,该市聚焦“五个家园”,通过“五融促共建”工作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2024年1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7月9日至1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体相约防城港”暨2023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优秀案例征集交流活动在广西防城港举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行业报社、融媒体中心等32家媒体近100人参加。期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等地,实地感受祖国南疆防城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用笔和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民族风情、边关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防城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昔日的“边陲备战港”蝶变为现在的“亿吨级大港”,历史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呈现。

10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位于港口区的“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广西3·22工程”),一睹防城港的前世今生,回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

近年来,防城港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开展“三月三”“京族哈节”“瑶族阿宝节”等节庆活动,发挥民族文化在“三交”中的纽带作用。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京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习俗,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两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哈亭是哈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除了祭拜祖先,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在这里祭拜民族英雄、英烈。”11日上午,江平镇相关负责人向采访团一行说。据了解,今年的澫尾京族哈节已于7月14日在防城港市澫尾金滩举行,京族人民盛装打扮,举办多种活动。

防城港市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共建设83家主题公园和同心文化载体精品景区,命名57个“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的教育传承基地。

在伏波文化公园,由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而形成、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伏波文化”,吸引了采访团浓厚的兴趣,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澫尾京族哈亭等地,都是引人思考和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能够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

10日下午,采访团走进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东南部的山新村,一股携带着海风的热浪席卷而来,尽管天气炎热,但全媒体采访团依然兴致勃勃地采访着、交流着。

山新村三面临海,是一个渔村,村民经济收入以耕海、海水捕捞、特色种养为主。山新村也是一个民族村,包括壮、京、瑶、仫佬族等少数民族。

在同心文化广场,山新村第一书记介绍说,近年来,山新村采取“政府引导、党员带头、乡贤集资、群众参与”方式,集中力量开展了“三清三拆”、风貌改造、硬化靓化等建设,如今的山新村已经变为人居和谐幸福的新乡村。

近年来,山新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核心,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

在东兴市竹山村,采访团近距离感受大清国钦州界界碑、广西沿边公路起点零公里纪念坛、山海相连民族团结地标广场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

当采访团问到竹山村如何助农兴边,推动边民致富产业兴时,该村第一书记说,通过建设“致富信息中心”,为渔民搭建致富信息平台,实现“财富密码”共享。发挥“领头雁”作用,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蚝排为点、养殖业为面的大规模海上养殖格局,带动成立参与大蚝养殖的经济主体47家,养殖面积近5000亩,年产值近2亿元。2023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万元,高于全国、全区水平。

采访团表示,防城港市乡村建设、渔业、旅游业、民族团结等都很有特色,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发展、共同繁荣富裕,这样的经验值得学习和传播。

11日,在东兴镇公园社区东兴侨批馆,采访团看到了早期华侨如何通过互帮互助,建立信任与支持的社区。了解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凝聚力量,守望相助的精神。

东兴侨批馆原为广东会馆,2021年,该馆获得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几年来,前来寻根的华人华侨及游客络绎不绝,侨乡人民的拼搏精神、家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辈奋发向前。

近年来,防城港市各族群众水乳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许多人眼里,红树林是一片神秘的树林,它们长在海里,宛如英勇的卫士,净化着海水,抵御风暴潮,防风固堤,是保护海岸的天然生态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美誉。

石角红树林保护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石角村,是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拥有世界第三、我国大陆海岸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在采访出发前,许多媒体记者纷纷表示,红树林是他们此行非常期待的一个采访点。

远山苍苍,盛夏的阳光让生长在海水里的红树林格外醒目。走进一条延伸至红树林的栈道,采访团成员或俯身欣赏,或举目远眺,尽情徜徉在茂密的红树林里。

防城港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连续多年居自治区首位,这得益于红树林的生态保护措施。

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市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1个、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53个,市级生态村81个,走在全区前列。

防城港市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医药资源也比较丰富。

据悉,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国际医学创新赋能中心项目,是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先行启动项目,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国际化标准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支撑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项目总投资17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15亩。项目建成后,将搭建起医学产业孵化、研发、生产、贸易全链条公共平台服务体系,打造现代、智慧、生态、产城融合的医学创新赋能中心。

近年来,防城港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实施“湾长制”,引导各族群众同心共治蓝色海湾、共护北仑河口红树林,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升级改造西湾全海景生态绿道,让绿色生态成为各族群众交流融合的绿色纽带。

1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此次交流活动的最后一站——那良古镇。

那良古镇位于防城港市中南部,十万大山南麓,中越界河北仑河东岸,是保存较好、历史文化街区轮廓清晰的一个古镇。全镇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25个行政村。那良古镇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美称,2019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行走在那良古镇路面被摩擦得圆润锃亮的古街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这里的人民世居于此,和睦相处,平安幸福地生活。

长期以来,防城港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有力促进该市民族和谐稳定,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

此外,防城港市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成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动成立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和民族贸易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打造系列基层治理、守边固边“防城港样板”,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搭建特色司法服务平台,助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 2024-07-18 1 1 黔东南日报 c261286.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