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04日

蓝莓飘香黔东南 三产融合释放新动能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黔东南州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在夏日的阳光下迎来了蓝莓的丰收季节。一颗颗饱满圆润、色泽诱人的蓝莓挂满枝头,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掀起了一股三产融合的消费新热潮,为乡村振兴释放新动能。

在三穗县瓦寨镇调洞村蓝莓种植基地,一串串蓝莓果镶嵌在绿叶之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游客们在林间穿梭采摘。“我们每年都会带孩子过来采摘,这里的蓝莓品相品质都很好,他们都是用农家肥有机种植,安全又健康,孩子喜欢吃,所以来现场体验采摘乐趣。”游客张晓珍开心地用手机记录孩子们采摘蓝莓的快乐情境。

近年来,我州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蓝莓种植产业。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广,蓝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攀升。目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18万余亩(1亩=0.0667公顷),其中不乏一些高标准、现代化的蓝莓种植基地。这些基地不仅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蓝莓的丰收,当地农民的收入也迎来了大幅增长。在蓝莓采摘季节,许多农民忙碌在田间地头,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我们年年都在基地忙蓝莓的事,从管护到现在的采摘,都忙不完,收入还是不错的。”麻江县杏山街道青山村村民吴宗贵一边采摘蓝莓,一边和记者分享蓝莓产业给大家带来的红利。

我州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将蓝莓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开展蓝莓采摘体验、蓝莓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蓝莓消费新热潮。让游客们在品尝蓝莓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麻江县的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56万亩,预计总产量达3.6万吨,年产值有望达到7.2亿元,不仅为当地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蓝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开发了蓝莓深加工产品,有蓝莓果汁、蓝莓干、蓝莓酒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贵州麻江蓝莓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启林说,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也提升了蓝莓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黔东南州的蓝莓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蓝莓产品不仅在当地市场热销,还远销广州、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蓝莓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不仅促进了麻江、凯里、丹寨、黄平、三穗、天柱、锦屏等县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我州通过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在规划区内的连片适宜缓坡山地规模化种植,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州从事蓝莓产业发展的企业48家,种植合作社81家,育苗企业6家,家庭农场30个。依托州级“苗侗山珍”公共品牌,不断提升“麻江蓝莓”地标品牌知名度,创建了“麻小莓”县域蓝莓专用品牌,已在全国10多个省份发展经销商200多家。

“我们通过引进和培育蓝莓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蓝莓种植基地的景观资源,打造蓝莓观光园和采摘体验园,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和品尝蓝莓,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黔东南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潘兴书说,我州还积极打造蓝莓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蓝莓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黔东南州蓝莓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三产融合的深入推进,蓝莓消费在黔东南州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消费者们不仅可以通过超市、电商平台等渠道购买到优质的蓝莓产品,还可以亲身体验蓝莓采摘的乐趣和品尝到最新鲜的蓝莓果实。这种全新的消费体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下一步,我州将继续坚持“加工为主鲜食为辅”的战略定位,按照“稳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利用“桥头堡”政策契机,从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果园提质增效、加强主体培育、强化品牌打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全产业链招商等方面加快推进全州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 2024-08-04 1 1 黔东南日报 c263033.html 1 蓝莓飘香黔东南 三产融合释放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