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06日

探析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教学为例

○ 凯里市第十二中学 杨桃

群文阅读是基于议题之下的多文本阅读和知识建构,以议题为方向,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之中进行感知、理解、比较、整合。群文阅读让课堂由老师传统教走向学生主动学,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需要真正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的七年级学生来讲,是有很大帮助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以背记为主,内容相对简单。而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要求则要高很多,不仅要求学生学会鉴赏,还要能够延伸。因为在学期和中考的检测中,考查的都是课外的古诗词阅读鉴赏。因此,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传统的单篇教学,老师一首首地教,几乎每首诗歌都是从作者、背景到理解诗歌内容,最后是阅读鉴赏。这样的教学,每首诗歌都是独立存在的,相关知识铺成了一个个的点,却没有一条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了很多的诗歌鉴赏,却没能把知识点连起来,没有知识的建构,学得再多,一旦遇到没见过的,还是不敢下手去深度赏析。

而群文阅读与单篇教学就不一样,群文阅读是在议题之下的多文本的整合,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文本进行比较、整合,然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全程参与的,结论是他们小组讨论出来的。相较于老师满堂灌的单篇教学,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来的结论肯定会让他们更有收获。在这样一次次的教学中,学生也就完成了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建构。所以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策略

(一)选好议题,构建知识网络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选的议题是很多的,根据初中学段的要求,主要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诗歌题材,二是诗歌意象,三是作者。具体选择哪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单元目标和诗歌的特点来看。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诗歌教学为例,本课选入的诗歌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结合单元目标,在选择议题时应该抓住诗词中景物的特点,也就是意象,通过对这几首诗歌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在诗词中作者往往会借助意象来寄托或者是抒发情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诵读感悟,体会情感之美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诵读。古诗词曲都是韵文,有其自身的音韵、节奏、韵律和句法之美。通过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自身的美感,还能够透过文字和诗词中的意象,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学会给诗词划分诵读的节奏,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即使在教学中讲到了节奏的划分,如果不进行特别指导,一部分学生是无法理解节奏之美的。

(三)合作学习,拓宽思维领域

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传统的单篇教学,也提倡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的纵式结构,导致合作探究环节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群文阅读下的合作探究,是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多文本的解读、比较、概括、整合,最后得出结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例如,要让学生理解到不同作者笔下的秋是不一样的,笔者设计了一堂《不一样的秋情》的群文阅读课。选取的是曹操的《观沧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这三首都是写秋,但是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分析,学生很快就能从中体会到他们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都是写秋。马致远笔下是悲秋,而曹操和刘禹锡的笔下却是豪情。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即使是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作者眼中,是不一样的,借景所抒发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学生也通过诗歌认识了作者,这比干巴巴地讲解要有效果得多。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探究,知识储备得到提升,思维视野也会不断开拓。

(四)抓住意象,把握诗词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往往采用意象的构建来表达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要想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情语,首先要理解景语,要理解景语就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营造出来的氛围是不一样的,例如《观沧海》中的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前者悲凉中含壮阔之感,后者凄凉惨淡,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与《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前者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后者蕴含着新的希望。同样是写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景象和不同的情感。再如可以分析诗歌中常见的,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乡书”“鸿雁”“昏鸦”等,可以从这些意象延伸,让学生去读懂其他诗歌中的这些意象,帮助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诗歌,分析意象是必不可少的。从意象进入诗歌鉴赏,也可以实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相较于传统的诗歌阅读鉴赏教学模式而言,群文阅读不仅更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真正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将群文阅读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更多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方式,以期能发挥出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作用和价值。

--> 2024-08-06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教学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63496.html 1 探析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