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07日

振兴路上办实事 群众不忘领路人

—— 记雷山县郎德镇乌瓦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空濛

○ 通讯员 卢艳萍

“刘书记,您为我们村争取资金修路、发展产业,做了那么多好事,以后要常回来看看,这里就像您的家一样。”近期,雷山县郎德镇乌瓦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空濛已结束驻村工作,临行前村民握着他的手,表达不舍的惜别和感谢之情。村里还特制锦旗送给他,上面书写“振兴路上办实事,群众不忘领路人”。

“办实事”是乡亲们对刘空濛最中肯的评价。2023年5月,省国资委选派刘空濛到乌瓦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单位领导找他谈话说,你们去的这四个村,哪个村条件最艰苦你就去哪个村,于是他选择了乌瓦村。

强抓党建提信心、育头雁

初到乌瓦村,村寨不熟、言语不通等都是刘空濛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千头万绪中,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阳向东在郎德镇调研时提出的帮扶工作“战法打法”(即扶产业、扶基础、扶民生,推动基层党建、推动民生改善)的“三扶两推”工作思路,为他的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为迅速投入工作,刘空濛请村“两委”及其他驻村队员当翻译、做向导,通过和村民聊天、与村干部谈话、到田间地头了解生产情况等,逐步掌握了村情民情。通过深入走访调查,他逐渐发现乌瓦村在发展上的短板和困境,例如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零”创收等问题。

要改变乌瓦村的现状,离不开村级党组织这个“火车头”作用。为提振村“两委”班子建强支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刘空濛与大家常谈心、做谋划,帮助村党支部理思路、定计划、理清单、建制度、把规范,对“三会一课”、发展党员、政策宣传、村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进行统筹分工,特别注重抓好人才驱动这个“牛鼻子”的作用,借助省国资委机关和驻村干部“双联双促”契机,加强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两支队伍”建设,促进村“两委”由“被动干”变为“主动干”,同时帮助村里培养一批干事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形成乌瓦村“头雁”队伍。

千方百计破困局、谋发展

在驻村的日子,刘空濛通过日常实地走访了解,发现乌瓦村产业发展薄弱,原有的产业不成规模且创收成绩不明显,同时基础设施也存在极大短板,这些都限制乌瓦村的发展。刘空濛组织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群策群力、剖析谋划。

一方面他组织村干部到省内外优秀村寨学习取经,结合乌瓦村实际,探索形成以生态养鸡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试种羊肚菌成功。经过他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2023年乌瓦土鸡达到万羽级并尝试销售至粤港澳大湾区,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羊肚菌种植达5亩,同时争取到东西部协作资金70万元用于扩大养鸡规模。

另一方面,他积极争取派驻单位省国资委支持,主动对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乌瓦村基础设施。争取到省财政年度预算203万元,建设乌瓦1公里左右的乡村振兴路、2个附属设施及130米村内连接道路;修缮芦笙场1座、塑胶篮球场1个;投资17万元修建堡坎1座;投资10万元请省建筑设计院为乌瓦村开展村庄规划的项目正在报审阶段。

躬身实地体民情、育民风

刘空濛注重深入察民情、解民忧,曾经有八年脱贫攻坚战经验,到过全国16个省市区的农村调研、考察、督查的刘空濛,对和群众相处有自己的“一招”。他每次出去都会带两包烟,常在田间地头向群众散散烟,蹲着与群众聊家常、宣传政策,偶尔还提两桶菜油去村民家中一起做饭做菜,时间一长,他的普通话和村民“乌瓦普通话”或苗语居然沟通无障碍了,在这过程中他也深入掌握了各家各户情况,及时发现并帮助村民解决各类问题。

他与村“两委”积极协助村民外出务工,鼓励村民通过电子商务与中东、非洲国家进行国际贸易;他协调省水投集团等单位勘测水源,解决乌瓦村吃水难题;通过省国资委及郎德镇杨柳村第一书记张林的协调,获磷化集团捐赠价值约16万元的45吨化肥,分发给包括乌瓦村在内的四个村;协调省红十字会发放各类农资、生活物资等……

在驻村的岁月里,随着刘空濛为群众解决了一件件“小事”,村寨逐渐呈现一个个的“小变化”。从“小变化”的累积推动了乌瓦村发展的质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是对刘空濛驻村帮扶工作最大的肯定。

--> 2024-08-07 —— 记雷山县郎德镇乌瓦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空濛 1 1 黔东南日报 c263413.html 1 振兴路上办实事 群众不忘领路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