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邹小朋 沈启照 陈璇竹) 进入8月,岑巩县各水稻制种基地的早熟品种相继成熟,迎来收割期。广大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利用机械化作业提高收割效率,积极做好水稻收割工作,确保种子颗粒归仓。
稻浪翻涌,机声隆隆。在龙田镇都素村的稻田里,几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将一粒粒青黄色的稻种尽收“囊中”,稻穗脱粒、秸秆粉碎、种子装车一气呵成,转眼间一大片水稻就收割完毕。
“现在收割的这一批种子,是亲本繁殖的,用于来年制种用,在它八成熟时就要及时地抢收烘干,进行加工贮藏,以保障它的发芽率。”负责技术跟踪指导的贵州筑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包成说。
立足种业发展实际,龙田镇通过组织引领、大户带动、农民参与的形式,今年全镇各品种的水稻制种面积超4000亩,有107户农户参与水稻制种产业。
“今年我种了145亩水稻,虽然前期遭受一点洪涝灾害,但整体产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今年稻种好一点的亩产应该能达到275到300公斤。”都素村水稻制种户何洪智介绍。
岑巩县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始终将水稻制种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多年来,为促进良田增产、群众增收,岑巩县在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不仅在产业发展种植、收割全过程有专门的技术员做好跟踪服务,对收割后的种子进行保底收购,让农户安心种粮、稳定增收,还大力推广和引导鼓励水稻种植户机械化作业,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我的140多亩制种水稻,五六台大型收割机一天之内就能收完,收好后直接把谷种送到种子公司,然后由他们负责进行烘干、箱烤、精选,今年的毛收入应该有50万元左右。”何洪智说。
据了解,今年岑巩县采取“制种企业+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落实适度规模制种的大户就有556户,在思旸、大有、注溪等10余个乡镇70个村发展水稻制种基地4.01万亩,当前各水稻制种基地已陆续进入采收期,预计8月中下旬完成夏收工作,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水稻良种800余万公斤以上,总产值可达2.4亿元。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