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13日

我州抢抓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机遇,推动美丽黔东南建设蓬勃发展,一场点“绿”成“金”的生态经济新路径正在形成——

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义环 吴鹏程 石世燕

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的“三山”之麓,处处层峦叠嶂,硕果盈枝;清水江、都柳江、氵舞 阳河的“三江”之畔,举目碧波万顷,流淌“金银”……

作为生态之州,我州林地面积3540万亩(1亩=0.0667公顷),森林面积3228万亩,森林覆盖率69.63%,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一,激活了“生态之州”锦绣黔东南的“绿色引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理念、是信念、更是指引,让锦绣黔东南的绿水青山已然成了许多群众的致富“靠山”。

青山披绿、田野生金,靠着生态优势,越来越多的乡村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高颜值”催生了一个个经济“高价值”。

近年来,黔东南州因地制宜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山区建立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田野里的、山林里的,露天的、大棚的,处处蕴藏新希望、迸发新生机。

种苗繁育中心里,资源圃、母本园、采穗圃、工厂化育苗等各功能区区分明显;高产示范大棚中,高密度无土基质栽培、精准水肥管控、人工促花等技术管理被成熟运用;大数据服务平台上百香果相关的生产、销售、种植等情况数据实时更新……走进从江县全国百香果大数据服务平台、百香果种苗繁育中心、百香果高产种植示范大棚、百香果产品生产加工车间,处处都展现着现代农业的特色与高效。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因境内多山多水、海拔落差大,又分布着一些近似热带地区的高热高湿小气候带,这种小气候就是我州百香果的“香甜密码”。都柳江畔的从江县,年平均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气温18.4摄氏度,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让百香果的营养成分和糖分积累更具优势。

准确把握气候优势和市场机遇,从江县大力推进百香果产业发展。2024年从江县百香果种植面积超2.2万亩,覆盖14个乡镇(街道),2023年,该县百香果产值近4亿元。

立足实际,持续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近年来,黔东南州持续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通过大力推进“6个100万”提升工程和跨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单品)等有力举措,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黔东南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优质化和绿色化的同时,大力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和构建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全力优化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盛夏时节,走进都柳江畔的榕江县忠诚镇安乐村寨章百香果高标准示范园,园区300余亩百香果陆续成熟,迎来丰产丰收,工人们正在将刚刚采摘下来的百香果分拣打包装箱,下午这批刚摘下来的鲜果就将通过顺丰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该基地从2020年开始种植,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再加上榕江“村超”流量的加持,基地百香果事业蒸蒸日上,也让基地负责人陈江尝到了甜头。

“因我们这里的生态好,气候适宜,管护到位,今年的百香果个头比较大,产量也好,通过原生态的种植模式种出绿色、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安全放心的水果,更能卖得上价,想到今年收入,心里都是甜的。”陈江开心地说道。

在黎平县德顺乡,今年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德顺乡德顺村采取“稻+鱼、稻+鳖”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示范推广实施110亩,让农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

“我们德顺乡德顺村的‘稻+鱼+鳖’种植养殖基地,总投资36.85万元,一年后,预计收入在55万元左右,利润可达18万元。”德顺村党支部书记吴跃红说。

目前,该村的示范基地“稻+鱼”60余亩,“稻+鳖”10余亩,特色稻种植30余亩,按照当下市场行情,“稻鱼鳖”前景一片大好。目前,“稻鱼鳖”示范基地以“村级合作社+农户+管理员”的模式进行,带动农户60户。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黔东南州凭借生态优势,打通发展通道,打造生态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23年,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739.07万亩,产值104.84亿元,2024年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将达150亿元,锦绣黔东南“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

--> 2024-08-13 我州抢抓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机遇,推动美丽黔东南建设蓬勃发展,一场点“绿”成“金”的生态经济新路径正在形成—— 1 1 黔东南日报 c264200.html 1 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