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8月14日,贵州省首批光伏玻璃在我州凯里市成功下线交付,标志着我省生产的光伏玻璃正式进入全球光伏组件供应链,对我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加快绿色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交付的光伏玻璃共5100套,是由位于炉碧经开区的黔玻永太公司投资建设的光伏玻璃生产线生产下线。该生产线是我省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交付当天,工人们认真对光伏玻璃进行最后检查,随即装车发往威宁。
“从调试到光伏玻璃产品下线,现在只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进入中试,比同行业进入组件导入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贵州黔玻永太公司生产质量总监周刚说。
上下游供应链的迅速打通,主要得益于省工信厅和贵州长通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主动担负起贵州“链长”的责任,不仅为产业链上的“链企”光伏行业龙头企业一道新能源公司和黔玻永太公司牵线搭桥,也加快了黔玻永太进军光伏玻璃行业步伐的信心。
“威宁的一道新能源公司是我们公司的第一家组件厂的导入,还有其他家的组件厂,我们也会跟国内知名的一些组件厂进行洽谈导入。”周刚满怀信心告诉记者,公司二期是一条一窑五线日熔1250吨光伏玻璃生产线,加工后的玻璃可满足约7个GW,填补了省内大型光伏玻璃生产的空白。三期拟投资30亿元,建设2×1800吨/日光伏玻璃生产线,待项目一、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片区最大的玻璃生产线。
经过相关部门持续精准探矿,在炉碧经济开发区10公里范围内,已探明玻璃生产用的石英砂储量约3.28亿吨,品位平均达到98%,远景储量达10亿吨。
近年来,我州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黔玻永太公司前两年一直在筹划部署,企业投入资金购买高端先进设备,并组织研发团队组建酸洗厂,攻克光伏玻璃产品所用原料含铁量降低等难题。
周刚介绍道,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虽然所用的原材料一致,但是在成分的占比还是有差异的,光伏玻璃产品用的石英砂含铁量要求在120PPM以下,经过研发技术团队攻关,终于取得成功。目前,该公司组建的这支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团队,严格把控光伏玻璃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为贵州省首批光伏玻璃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