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容轩
刘萍珍和她的儿媳王家飞,这对“婆媳”村医每天穿梭在榕江县兴华乡村寨的每一个角落,上门送医已是她们的工作日常。
“我既然选择在高排村当村医,我就得爱这个职业,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像感冒发烧这样的症状,能帮助患者减轻一点痛苦,就体现了我存在的意义。”52岁的党员村医刘萍珍这样说,也这样做。
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是一个距离县城65公里的苗族村落,这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全村常住人口1200多人,“婆媳”村医日复一日地在大山里行走着……
扎根多年,村里谁患有慢性病,谁有白内障,谁发烧、感冒,刘萍珍都如数家珍。
2007年,已有36岁的刘萍珍到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三年的学习,2010年回村担任村医。“当时我们村没有卫生室,也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我就把家当做卫生室来工作,一住就是四年,后来政府和卫健局建了一所卫生室,又住了三年,不幸的是灾害袭来,把卫生室屋后的墙壁冲垮,药物全被冲走,那时候的我心情是多么的绝望,我大哭了一场。”刘萍珍回忆着。那年,她连泪水都还没来得及擦干,就有村民背着小孩来到卫生室,呼喊着刘珍萍救救他的孩子。给患儿测量体温发现烧到了41.0℃,那时道路山体滑坡挡住了去路,她看着被冲垮的卫生室,定下心来——救人重要。她意识到家里还有酒,就立马给患儿做了酒精擦浴,一直观察患儿病情,直到体温降到38.9℃,才去采集中草药熬制。高烧退去,孩子的父母非常感谢刘萍珍,她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
之后,村民们都来帮刘萍珍捡砖头、排污水进行修缮,就此她住了几个月。但屋后经常渗水到房间地面,卫生室被拆掉,她自己在路边搭建一个小茅棚,一住又三年。
在村里从医的14年间,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村民们在夜间叫她,她都是随叫随到,救助了不少老人和小孩生命健康。
“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对医疗事业的这份热爱和奉献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想像她一样把治病救人当作自己的使命。”王家飞2019年从贵阳花溪区为爱奔赴嫁到高排村,在刘萍珍的影响下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专业学习了三年,毕业后接过婆婆的“接力棒”,成为村卫生室的一名村医。从入户进行慢病随访、给老人、小孩体检到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传,她们每次都详细地记录村民的健康情况,婆婆也不遗余力地把她的毕生所学传授于儿媳。
直到王家飞嫁到村里那年,卫生室才刚建好。此时,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刘珍萍也彻底离开了她的小茅棚。如今,建设健康乡村,卫生室进一步优化改造布局,成为乡镇卫生院延伸医疗点,同时打造成“中医阁”,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选择。
这些经历是刘珍萍14年辛勤的一个缩影,也是王家飞未来几十年在岗位上奋斗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参与和坚守,传递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乡村才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