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20日

不忘公益初心 奉献无私大爱

—— 记“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获得者杨杜娟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世艳 吴义环

在三穗县有一位被大家誉赞为美丽善良的“爱心姐姐”,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在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还不忘公益初心,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用“小竹编”手工艺品托举起了乐善好施的“大梦想”。今年3月,她荣获了“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她就是三穗竹编工艺非遗传承人杨杜娟。

“做竹编不仅要有耐心,在配色造型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能力,才能真正把竹编做好。”近日,在三穗县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加工车间内,杨杜娟一边耐心地向前来进行竹编研学体验的学生们讲解竹编制作技艺,一边教大家如何把手中的竹篾编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杨杜娟所在的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是远近闻名的“万亩竹林村”,过去这里祖祖辈辈大多都以竹编手艺为生。凭借着对竹编的热爱和深厚情怀,2014年杨杜娟选择回乡创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自己所学电商等专业特长,相继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并带领当地村民靠着竹编技艺增收致富。

“我回乡创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带动周边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这样的话可以留住一个妈妈幸福一个家庭。”谈起自己创业的初衷杨杜娟浅浅地说道。

创业想法很简单,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创业初期没有资金,技术也不好。”杨杜娟说,当时多亏竹编师傅的帮助才勉强撑起公司,但公司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设计问题,我们有很多产品不太适应现代家居,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杨杜娟说。

为解决传统竹编工艺品精致度不够、特色性不强、竞争力差等问题,在返乡近十年的时间里,杨杜娟一直致力于竹编工艺的传承和研发,在进行产品生产的同时,不仅成立了厂里的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开发与市场接轨与适销对路的竹编新产品,还通过培训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公司发展日渐向好,杨杜娟从未忘记自己创办企业的初衷。“我们把周边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集中起来,免费教他们竹编技艺。”为了方便群众学习,杨杜娟将工厂设置成开放式工厂,群众随到随学,并将订单分发给学员,帮助他们就业,增加收入。

在传承竹编技艺方面,杨杜娟认为不必苛求于“形”,更重要的是传承“意”,强调要用传统手工艺展现现代审美,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有想法,能不能付诸实践,是做产品设计思考最多的问题。杨杜娟说:“无论做什么设计,我都会想到别人能不能做,大家能不能通过这个技艺换成钱,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多年的创新融合发展,如今的竹编产品已从原来单一的农用物品发展到竹编灯具、茶具等100多个品种,远销浙江、广东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这也为该县竹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计划再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基地打造成产、学、研、游一体化基地,让它成为一个竹编研学的活态展示空间。我也希望在未来能够沉下心来,开发一些有意义的作品。”杨杜娟说。

一边是古老的竹编技艺,一边是创新的发展思路,杨杜娟成功地将两者融合,使其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她没有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沉浸在竹编事业中,用一件件平淡无奇的“小爱小事”,奉献着无私的大爱。

面对“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杨杜娟则表现得淡然从容,她说:“我将继续怀着对竹编的热爱与情怀,带领父老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也让三穗竹编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魅力。”

--> 2024-08-20 —— 记“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获得者杨杜娟 1 1 黔东南日报 c264937.html 1 不忘公益初心 奉献无私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