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袁仁雄) “直播让我们为村里的农产品找到了销售新渠道,特别是蜡染、民族服装等非遗产品卖得特好。”近日,乡村主播刘勤兰一边招呼游客,一边向笔者讲述直播给她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刘勤兰是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的一名“95后”苗族姑娘,大学毕业后曾在贵阳当幼师。2023年5月,“村超”火爆出圈,看到商机的她决定辞职返乡创业,办起了蜡染刺绣工坊。同时,她通过参加县人社局组织举办的乡村主播培训,学习如何运用手机直播引流和带货,在线销售苗族蜡染等非遗手工艺品。
“我们不定期开通直播介绍‘非遗’,既宣传家乡文化,又推介‘非遗’产品,打开销售渠道。”和刘勤兰一样,兴华乡摆贝村的潘发勇也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曾在外打工多年的他,看准“村超”和家乡非遗所带来的商机,与妻子一起回村创办了月亮山部落蜡染作坊,发展当地传统的蜡染、刺绣产业,带动村里的乡亲在家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近年来,榕江县以“村超”火爆出圈为契机,聚焦“超经济”流量赋能,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典型宣传,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能人、技能人才等入乡返乡创业,传承民族非遗,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围绕“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乡村主播”技能培训品牌,大力培养乡村主播,线上线下宣传非遗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群众就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榕江县免费培训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搬迁群众等群体3.4万人次,孵化新媒体人才1.2万余人;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能人、技能人才返乡创业24人,带动56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