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政培)近年来,雷山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0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8.7%。
强化制度设计,统筹推动工作落实。坚持系统谋划、整体规划,成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县领导为副召集人,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调度,先后整合农业、环保、住建等部门资金2.59亿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新建无害化厕所每个补助3000元,改造补助1500元,出台《圈舍改造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抓好微生物发酵和干湿分离粪污处理工艺示范场(点)建设。通过“农户自筹+政府补助”模式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民参与改厕、改圈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全县新建户用卫生厕所2.44万户,改造圈舍10.24万平方米;强化发动宣传。将“两改两治理”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入户宣传、院坝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与群众共商共治,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人居环境改善了,乡村旅游才能发展好,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把人居环境整治变成群众的行动自觉。近年来,已建成南猛、乌东、龙塘、格头等20余个精品旅游村寨。
强化技术创新,破解运维管护难题。依托农业农村部环科所、贵大等科研力量,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模式,针对居住分散的农户,充分利用农房周边小菜园或闲置土地消纳利用,采用“化粪池+土壤渗滤系统”模式,实现厕所和生活污水协同处理,实现粪污就地资源化利用;针对居住相对连片,农房周边没有空间建设化粪池的区域,采用“联户集中处理+大田利用”或“联户处理+坡地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山区地势落差,在大田铺设布水系统实现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针对居住相对集中,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村庄,采用“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模式,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种植相结合,突破传统污水处理工艺耗电、启动慢的技术瓶颈,处理效率高,维护简单、费用低、低碳环保。
坚持群众主体,构建后续管护合力。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手段,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依托村“两委”“寨管委”等力量,定期开展“卫生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管护能力提升;将厕所、圈舍、污水、垃圾治理等赋值量化、积分考核,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村里事”转变成“家家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管理自治水平;“回头看”抓落实,乡村设立“两改两治理”监督员,对户厕、圈舍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