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东
现在不怎么读得进书了,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而现代化的阅读方式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更何况电影、电视等产品不断的迭代升级,可选择精神产品太多太多。近期读了杨秀学先生写的《过往的记忆》以后,发现其实不是读不进书,主要在于没有引起共鸣的书了,遇到一本好书,那自然点蜡烛都要读的,《过往的记忆》就是能引起共鸣的书。
《过往的记忆》有雅韵。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山花》等刊物见到书中部分内容,可见作者写作水平不亚于作协的专业作家们。书房里收藏的泰山石、书法台、水草、砚台、藏书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读者,房间里的主人是一位雅士。特别是书中写到作者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诗句的时候,不禁感叹作者能把古诗词信手拈来,那么的贴切,那么的自然,充满人文的气息。作者引用的诗句还有很多,可见受到古典文学熏陶和影响至深。
这本书里氤氲着一种乡音。可能人们要问,什么是一本好书,一本好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引起读者捧腹大笑,读者能拍案喝彩,这就是一本好书。《过往的记忆》里描写的懂达与我家之间间隔不过一座山,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锡锈大桥通车后,车程大约就只二十多分钟。虽说十里不同风,在书中就体会出乡音乡情乡韵的味道。相音(便宜)、收核(压惊)等词语,我们以前在用,现在还在用,读起来很亲切。地方的哩语还有很多洋火(火柴)、搞拐(糟糕)、该歪(不妙)、夹壳(吝惜)等。阅读起来自然而不突兀,有的词汇都快忘记了,在书中见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偶尔引起嘴角上扬微微一笑。
这本书里蕴含着烂漫的乡趣。儿童游戏丰富多彩,玩射水筒、踩高跷、斗鸡、击鼓传花。这些游戏我们小时候也都在玩,但是没有杨秀学先生那样,观察得那么仔细,他写出用什么材料制作,怎么制作,把整个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我们经常玩的制陀螺打陀螺,陀螺发出“呜呜”之声,通过这些描写,更能让人探究乡村游戏的奥妙。从打陀螺作者能联想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一段话足以给人启示和鼓舞:“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抵抗着外界的压力”这句话充满了哲理。作者能够静下心来写作,估计也是这个原因。
过往的记忆里满是乡愁。应该说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潮涌起,乡村也受到巨大冲击,青年男女纷纷外出务工,童年的朋友呼朋引伴南下广东,多年不回来,村庄渐渐安静,许多老房子门前长满了杂草。小时候的童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渐行渐远。自然也给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
过往的记忆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书中写了家乡数不胜数的美食,芒粑、野菜、鱼、钓鱼、打猎、捞蚱蜢……每一样食品的捕获以及食用都写得明明白白,可以说是乡村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捞蚱蜢这一段,连要用捞斗抖一下等细节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作者对生活观察得仔细,领悟得深刻。“隔山赶羊,见者有份。”又把当地淳朴的风俗写得明明白白。
书里有坚强有劳动有快乐。十多岁在深山里去守野猪,对着空旷的山谷吼叫,吓退野猪,跟大人学过山调,乱哼一气,以卸掉寂寞和恐惧。深夜不敢酣然入睡,避免野猪练田。作者把人生的经历写进书中,其中有坚强,有艰苦,也有快乐。当然乡村的农事活动还有很多,作者只是择取其中的一点,采摘大海中的浪花,就写出故乡生活的多姿多彩。
过往的记忆,用的词语固然各式各样,但是采用的大多数是志书的手法,既写典故也写三年自然灾害,记录懂达人如何依靠大山战胜灾害的经历。在乡人口中得知,杨秀学先生不但爱家乡,而且爱得很深沉,乡里凡是修桥补路、劝学、架设水管、诸多公家事宜,他出力之外,又帮助斡旋协调。如今又出版了过往的记忆一书,更是对朋友对过往对故乡的深情回眸,浓浓的乡情在书中散布开来。得书以后一睹为快,里面有经历更有经验,固然著作里,有不少高大上的词语,更多的是白话文,大概作者还是想像白居易那样,让能认字就能读懂的书,实际上这也符合大道至简,简约而不简单的道理。
见识过大海的辽阔,领略过山川的妩媚,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杨秀学先生以徐霞客式的行走,足迹遍布黄河、泰山、鼓浪屿、西湖等地。每到一地,他打开思维的天线,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以哲思先贤之胸怀。归来以后依旧让思想居住在美丽的河畔,留在美丽的村寨间,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可以说在清水江流域有这本书面世,填补了地方人物风情的空白,更感应当适合在雨天泡一壶茶,慢慢地翻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