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26日

“译”声坚守光影梦 电影架起团结桥

—— 黔东南州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40多年译制1500余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刘汉钦

晚上8点,在凯里市三棵树镇浪寨村的篮球场上,一块电影幕布闪闪发亮,上面正放映着经典影片《平原枪声》,与平日的版本不同,影片的配音是当地的苗语,也正因这熟悉的乡音,村民们渐渐聚拢了过来,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据了解,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信息获取的渠道仍较为单一,而苗语电影进村,则进一步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浪寨村妇女主任张兰也和姐妹们来到球场观看电影,她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特别喜欢看苗语电影,有些老人、妇女听不懂普通话,但是苗语电影让他们觉得很亲切,不仅能体会到看电影的乐趣,还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被村民们交口称赞的苗语电影由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译制完成。该中心于1981年7月1日成立,作为全国11家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之一,通过破除语言障碍,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苗侗地区群众架起一座团结桥梁。

走进该中心,门前挂着今年的译制计划,译制影片是一件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选片、翻译、配音、后期制作、审片……一部电影常常需要花费近两周时间才能完成。平日里,每个人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指导员,田老头昏过去了,去看看吧。”在办公室里,译制导演潘忠祥正对着电脑反复琢磨着苗语台词,觉得准确了才会将苗语读音记录在台词本上。

“同一句台词,在以汉语和苗语表述时,其时长、语序、词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做到口形吻合、意思准确、情绪到位?要有多方面的考量。”在潘忠祥看来,为少数民族群众译制电影,台词既要忠实于原意,还要考虑文化差异,翻译的台词未必“雅”,但一定要接地气、生动有滋味。

让翻译不断贴近苗族文化和苗家人生活本身是潘忠祥一直在坚持和追求的事,如今53岁的他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苗族谚语、俗语,了解苗家人风俗习惯。二十多年来,他和同事共同翻译了300多部影片。

译制电影,配音是重中之重。为了配好音,译制中心的配音演员经常把电影录音听上无数遍,一字一句打磨台词,反复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

(下转第三版)

--> 2024-08-26 —— 黔东南州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40多年译制1500余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1 1 黔东南日报 c265536.html 1 “译”声坚守光影梦 电影架起团结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