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一般人可能觉得配音很简单,但要求其实挺高的。配音演员不仅要同时具备汉语和民族语功底,还要有表演天赋。配音演员就是幕后的演员,剧情里的角色笑你要跟着笑,他哭你要真的哭,喜怒哀乐都要表现出来,所以配音演员是很不容易的。”资深配音演员宋其生说。
如今的译制团队,凭借新技术和经验的累积,每年能生产近50部民族语译制电影。而蓬勃发展背后,是宋其生和潘忠祥这些老译制人长达40年的坚守。20世纪90年代,译制中心曾经历过制度改革后的困顿和电影市场低迷的挑战,严重时一度发不起工资只能另谋生路,但对译制的热爱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我是一直陪伴译制中心走过来的,酸辣苦甜我都经过了,40年了,这是一份不能舍弃的事业。”宋其生说,“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也是我们党的民族工作之一,联系着少数民族群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直激励着我坚持到现在。”
正是这样的匠心与热爱,助力该中心产出了《半条棉被》《建国大业》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苗语、侗语译制影片,其中有28部译制影片荣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颁发的奖项。为了让这些优秀作品更快更广地进入到群众的视野中,该中心主动对接黔东南州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积极协调105支电影放映队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放映活动,丰富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据统计,黔东南州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成立40多年来,累计用苗、侗语译制电影作品1500余部,放映覆盖全州 2000余个村1000余万人次群众。下一步,该中心将抓好人才梯度建设,通过新媒体、全媒体的手段和载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少数民族语电影。
“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电影普及和惠及老百姓,让他们知道国家政策和方针,听到好的声音、好的故事、好的政策,同时也不断地打开和提升、拓展他们的视野,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建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