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金可文 杨湘 摄影报道
“咚咚咚……本帅梁红玉。胆大的金兀术,你无故兴兵侵犯,天理不容,好好下马受绑,免你一死……”
近日,笔者走进天柱县渡马镇龙盘村采访,下车伊始,就听到不远处传来擂鼓敲锣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该村陈氏家祠内,来自贵州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的学生正作演出前的排练,侗戏老师杨秀举耐心地向他们讲授着演出的要点,表情、走步、耍枪……面面俱到。
今年75岁的杨秀举,是岩门村侗族大戏第四代传承人,教授侗戏已有40余年,曾先后到岩门小学、渡马小学、渡马中学等学校进行授课,同时还利用暑假期间,给邻寨小朋友和上门求教的学生传授侗戏知识。
此次他所教授的剧目《梁红玉》,讲述的是巾帼英雄梁红玉在宋朝时期英勇抗击金军的故事。随着杨秀举为演员们上妆、穿衣完毕,侗戏经典剧目《梁红玉》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少村民早早地就来到陈氏家祠,等待观看演出。
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演员们开始了有模有样的表演。台下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掏出手机,不时进行现场录像。
……
在短短的两天学习实践中,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们不但向侗戏老师学习到专业的戏曲知识和经典唱段,还亲身感受到了侗戏传统艺术的魅力。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悟性也高。这出10多分钟的侗戏,小学生们通常一个学期才能学会,这些大学生仅用两天时间就基本学会了。”杨秀举说。
在剧目中扮演反派金兀术的学生代仕军是贵州遵义人,今年20岁,是贵州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舞“侗”——唱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梦之队的一员,此次是他第一次接触侗戏,在两天的学习中他深刻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说:“学习侗戏能了解一方水土和文化,感觉非常有意义,期待下一次再来。”
除了侗戏,阳戏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在天柱县也颇受欢迎。在陈氏家祠中,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阳戏传习课堂也不时上演,由素有“教头”之称的渡马镇杨柳老街侗戏班戏师陈通敏进行教学,通过讲解阳戏的由来和发展,演示阳戏唱腔、步法,与小朋友们互动,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小朋友们领略到了阳戏的精髓。
“陈老师上戏曲课生动形象,对教动作、唱腔、着装等都一丝不苟,严肃中又带有一些幽默,很吸引我。”就读于龙盘小学4年级的学生杨诗媛是土生土长的龙盘村人,从小就受到戏曲的熏染,通过听课学习后,对戏曲更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天柱侗戏始于明末清初、阳戏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皆是当地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以地方侗话唱念为主,经过几百年沉淀,十分富有侗族生活气息,侗戏201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天柱县家祠众多且文化丰富,被誉为“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家祠里有戏台,因此在家祠中排戏、讲戏、练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近年来,天柱县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家祠资源,打造“古祠新韵·人文天柱”的品牌,创新探索“古祠+戏曲”模式,开展了一节节戏曲课堂,通过戏曲理论知识传授、选段教学、表演实践、剧目欣赏等内容,把戏剧变成学生们暑假生活的“玩具”和“教科书”,拉近学生们和戏曲的距离,激发学生们学戏的热情,让古戏重焕光彩、代代相传。